推新移民教育 家庭支持是關鍵

推新移民教育 家庭支持是關鍵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家庭反對新移民二代學習媽媽語言,是推動新移民教育最困難的癥結。」提倡新移民教育10年的桃園縣教育局督學黃辛材指出,去年就讀國中小學的新移民之子突破20萬人,新移民孩子入學高峰就是現在,不過,社會對新移民的認知仍處在「外傭」、「外勞」的刻板印象,使得新移民二代很難在教育上獲得足夠的學習資源。 (上圖) 行政院內政部長李鴻源(左)、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右)16日新移民關懷國際研討會上,報告「台灣新移民二代教育政策創新與挑戰」之後,接受現場提問。(圖文/姜林佑) 讓新子掌握語言、文化優勢 國泰慈善基金會16日舉辦「2013新移民關懷國際研討會」,董事長錢復致詞時指出,新移民二代就讀國中小學的比例已佔整體的1/10,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社會挑戰,台灣應該更注重新移民二代的教育,讓新移民之子擁有的雙重語言和文化優勢,成為台灣未來南進布局東南亞的寶貴資產。 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統計,截至民國102年7月為止,台灣新移民人口已達48萬1,104人,其中就讀國中小學的新移民之子超過20萬人。內政部和教育部去年開始合作推動「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挑選新移民達100人或佔學校人口1/10的學校,分60、40和20萬補助新移民重點學校,進行母語學習、家庭關懷訪視、舉辦多元文化活動。 社會歧視恐導致孩子教育問題 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新移民重點學校共有2千多所,目前計畫僅輔導362所學校,該計畫仍有8億經費缺口;他坦言,隨著新移民人數變多,新移民媽媽因社會歧視所導致的孩子教育問題亟需政府重視,他認為,設立專責機關,研擬行動方案,調撥預算才能讓新移民教育的政策走得更長久。 黃辛材:新移民仍背負社會標籤 去年在桃園大成國小推動「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的黃辛材,致力新移民之子的教育已10年。民國93年,他便在桃園縣創辦新移民學習中心,邀請新移民媽媽走出家庭,自編教材,教導新移民二代母國文化和語言,他自嘲,過度投身的結果,很多人都以為他出身新移民家庭。 黃辛材表示,10年前開始推廣新移民教育時,幾乎沒有民間企業和政府挹注資金,不過,當時找了幾位新移民媽媽自編教材,就做了起來。 桃園縣教育領航中心督學黃辛材,16日在新移民二代教育政策創新與挑戰研討會上,呼籲新移民家庭要支持媽媽教孩子說母語。(圖文/姜林佑) 10年來,面對新移民人口數量逐漸成長,黃辛材直指,推動新移民教育的最大阻力其實來是自家庭,因為新移民仍被社會貼上標籤,背負「外傭」、「外勞」等負面刻板印象,新移民媽媽社會地位低落,很多新移民媽媽的老公,甚至阿公、阿嬤都會質疑:「為何孩子要學習外勞的語言?」 黃辛材指出,一旦家庭喪失了語言教育功能,家庭與社會阻止新移民媽媽「用」母國語言和孩子對話,民間團體活躍的行動力也難以滲透,造成新移民教育遭遇重重阻礙。他認為,必須改善社會風氣,各界主動拋下成見、理解新移民族群的文化、語言仍是首要。 李政勳:教育過程讓老師反思與成長 現任雲林縣崙背國小校長的李政勳,去年得到「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補助,在學校推動新移民語言教學、生活體驗營活動,透過學校的數位機會中心,讓來台奮鬥的新移民媽媽能和留在原鄉的孩子,透過視訊一解相思之愁。 過程中,李政勳曾遇到婆婆反對學校探視新移民媽媽,後來只好和新移民媽媽相約便利商店訪談;也有令人欣喜的例子,有新移民媽媽參加完校方舉辦的多元文化美食競賽後,自己開了一家越南小吃店,凝聚了社區附近的新移民媽媽。李政勳說:「教育就是看見人的工作」,推動新移民教育不只帶給孩子另一種視野,教師的反思和成長更是巨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