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身體思考黑白問題--一場62年前的種族歧視之旅

為了理解他人,你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美國去年爆發「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戳破當代種族平權的虛幻假象。然而美國種族問題由來已久,在1959年,就有一位美國白人作家約翰.格里芬,將自己的膚色藉由日曬和藥物轉黑,化身非裔美國人,到美國最保守、種族隔離最嚴重的「深南方」地帶,展開一場行為實驗。他想知道,當他膚色改變時,社會上的人會怎麼對待他?

格里芬在《像我一樣黑》一書中寫到:「我試圖建立一個簡單的事實,去揭露一種瘋狂的情況:人都是被他的膚色,被這個哲學性的『意外』所評斷,而不是根據他的人性。我作為黑人的經驗,不過是證實所有黑人和有色人種普遍都知道的經驗真相──即白人主流文化完全是根據膚色在歧視少數族群。」

格里芬在書中描述,黑白在南方比鄰而居,彼此卻毫無交流,南方黑人尤其不願意告訴白人真相,因為過往的經驗讓他們認為,「如果說出讓白人不悅的事實,白人將會讓他的生活痛苦不堪。」所以唯一能明白種族問題真相的方式,只有他自己成為黑人。

研究非裔美國人歷史的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盧令北表示,「格里芬不只是換位思考,他是換身體來思考,直接體驗身為一個非裔的人會受到什麼樣的磨難。」

格里芬花了六周時間,以黑人的身份走訪南方各州的城市,體驗到身為黑人的感受。例如在紐奧良,他發現即使白人對黑人很客氣,但依舊拒絕黑人的一切要求,加上種族隔離,黑人每天要花很多時間找黑人用的廁所、飲水、餐館,甚至得走到另一個村莊才能上廁所。在其他南方地帶,很多白人就算接近黑人,也是不懷好意。盧令北表示,「格里芬認為,黑人不是二等公民,是十等公民。」

格里芬擔憂,黑人和白人之間的隔閡很深,彼此不願意溝通,維持既有成見,歧見也愈來愈強烈,但彼此的不接觸和不了解,容易給種族主義者很大的操作空間。盧令北表示,在格里芬做實驗的1959年,雖然美國已經廢奴快要100年,南方各州卻仍然有種族隔離相關法律,甚至用技巧排除黑人的政治權利。直到60年代中期美國國會終於通過民權法案,種族隔離才正式被宣告為非法。然而至今在美國,種族歧視還是問題。

八旗文化責任編輯柯雅云表示,格里芬的書出版後,當下沒有得到太多迴響,不過這本書後來多次再版,甚至也在60年代翻拍成電影,他在70年代也加入新版後記。柯雅云表示,「對於種族議題有沒有解決的一天,格里芬還是樂觀的,他還是抱持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