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的哥本哈根,認輸了?

當地時間8月22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的市長Sophie Hæstorp Andersen宣佈,哥本哈根將無法在2025年實現氣候中和。該目標是在2009年提出的,若能如期實現,哥本哈根就會成為全球第一個氣候中和城市。

丹麥從上世紀中期就開始進行可持續的城市規劃,一直被視為零碳轉型的先鋒和學習對象。自從巴黎協定後,全球都在朝著減碳的方向努力,但國際局勢動盪、經濟下行等現狀也讓許多國家都在進退兩難中選擇保護經濟、犧牲環保政策。德國最近就放棄了自己在2035年實現發電領域接近碳中和的目標。

如今,零碳“優等生”也在急流中勇退了——是我們的碳中和目標過於激進了嗎

# “不是減碳動力不足,而是官僚主義和經濟因素” #

根據海外媒體The Mayor.eu的報導,導致哥本哈根放棄2025目標的根本原因是“官僚主義和經濟因素”。

位於哥本哈根的環保垃圾處理中心ARC(Amager Resource Centre)原本計畫建設一座碳捕集工廠,收集自己排出的二氧化碳,並為此向政府申請相關補貼。根據Anderson,該工廠的建立對於哥本哈根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

ARC從1970年起通過處理垃圾供熱,1990年起利用垃圾處理過程發電。隨後,ARC在哥本哈根建立了垃圾處理廠,回收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

此前,ARC已經建立了一座示範性的碳捕集工廠,用來捕集其產生的部分二氧化碳。根據ARC,新工廠能把自產的二氧化碳全部捕集、封存。

2019年,ARC一座垃圾處理廠的屋頂被改造成了滑雪場。該建築在2021年世界建築節上獲得了“年度世界建築”稱號 圖源 | BIG/Rasmus Hjortshõ

但8月1日,ARC宣佈放棄向政府申請補貼,因為他們在產權資本方面沒有達到丹麥能源署為二氧化碳採集技術補貼設定的相關標準。沒有補貼,ARC的工廠無法按計畫採集其排出的二氧化碳。

哥本哈根技術與環境委員會會長Line Barfoed抨擊了政府和議會。她認為,補貼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發展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相關標準也應該圍繞這一目標制定,而不是故意為難這個正在嘗試新興技術的企業

“他們明明知道,如果沒有這筆錢,ARC的這個工廠就沒辦法運行。”Barfoed說道。

並非所有垃圾焚化廠都無緣補貼。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Dan Jørgensen表示可以理解國家設定的高標準:“政府要拿出一大筆錢,自然會對受助公司本身的經濟條件進行考核和要求,這很正常。

# 沒有功虧一簣#

2009年設下目標後,哥本哈根在2012年發佈了“CPH 2025 Climate Plan”,詳細規劃了哥本哈根的減排方向、目標和路徑,其中最長期、最宏觀的目標就是到2015年,將城市的碳排放量減少20%(與2005年相比),並於2025年實現整個城市的碳中和。這一規劃比巴黎協定的簽署早了三年。

哥本哈根並非功虧一簣。根據Anderson,自從2009年,哥本哈根的碳排放已經減少了80%。她表示,哥本哈根沒有放棄希望,依然會儘早實現碳中和城市的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哥本哈根的CPH 2025 Climate Plan並非一份一成不變檔案,而會隨著城市的減碳處理程序,每四年一更新。這種動態調整的理念曾被我國經濟預測部視為“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

哥本哈根於2012年發佈的規劃和更新的2021-2025行動路線圖 圖源 | City of Copenhagen

根據其2012年的計畫,哥本哈根的減排路徑主要聚焦在能源消耗、能源生產、交通、市政四個角度,其中通過能源生產減排的體量最大,佔74%,其餘三方面分別佔比7%、11%和2%。

在能源消耗方面,哥本哈根主要希望從建築上節能,尤其是廣告和服務行業的建築和家庭建築。具體方法包括從營運上節能,比如與地產商、建築管理者等合作,提高建築內的用電、供熱、供冷效率;改進城市建築的能源系統,比如升級那些還在用燃油加熱的老房子,在設計新建築時將可持續意識考慮進去;大力推進太陽能發電。

儘管哥本哈根的建築面積不斷增長,但其熱能消耗總量並沒有增加,主要得益於HOFOR的一個項目。該項目將熱網從使用蒸汽改成用水,減少了散熱。

在能源生產方面,哥本哈根有四個發展關鍵詞:風能、生物質能、多種能源發電、廢棄物能源。計畫中尤其強調,哥本哈根的能源結構需要更加豐富,互相支援,這樣才能在意外發生、某種能源被切斷後,城市還能持續運轉

今年夏天成都限電,原因之一就是極端高溫、乾旱導致水電站缺水,全省水電發電能力下降五成以上,而成都70%的電力都依靠水利發電。2021年國內出現了大規模限電,原因之一是煤炭供給出現了緊缺。換句話說,能源結構越單一,人們的用電情況就越容易受影響。

猴子岩水電站水位對比圖源 | 國網四川電力/吳曉波頻道

在2021-2025年的規劃裡,哥本哈根還進一步計畫了如何將廢棄物轉化成能源,主要包括提高家庭、商業和工業垃圾的分類標準,將家庭有機廢棄物轉化成沼氣,搭建更多材料回收工廠等。

哥本哈根常年上榜全球自行車友好城市前20名,CPH2025規劃中也把公共交通視為城市減排的一大重點,希望能到2025實現75%的出行都由步行、自行車或公共交通完成,並且實現公共交通領域的碳中和。但根據其2021-2025的新規劃,到2018年,哥本哈根在交通方面的減排措施是“不合格”的,主要是因為私家車排放量的升高。

為此,哥本哈根決定從商業、城市設計等方面進一步促進騎行和公共交通的普及率。比如推廣“Mobile as a Service(MaaS)”的概念,並且在城市內建設八條自行車高速公路(Cycle superhighway)。據報導,這些高速路可以把14%的駕車者轉化為騎行者

丹麥的第一條自行車高速路誕生於2012年圖源|c40knowledgehub

市政層面,哥本哈根仍然聚焦於建築、能源效率、新型能源技術發展、城市交通等以上三點已經覆蓋的話題,分析政府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付諸哪些實踐。

除此之外,哥本哈根還特意強調了“培訓和知識普及”的重要性,發起了“氣候大使培訓項目”“氣候行動展廳”等項目。根據計畫書,展廳是專為城市設計者、政客、專家和丹麥國內外的大學生設計的。氣候大使培訓項目則更多面對中學生。

圖源|Climateambassador官網

2019年,Forbes曾發文表示,無論哥本哈根能否把這一“雄心壯志”變為現實,其他城市都能從哥本哈根的規劃和實踐中學到很多。如今來看,Forbes雖然一語成讖,但似乎也道出了碳中和之路的重點:與其過分關注別人的目標能否達成,不如聚焦於其成就,加以學習。

參考文章

1. The Local dk:Copenhagen gives up on 2025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

2. Forbes:Copenhagen Aims To Be World's First Carbon Neutral Capital By 2025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著陸TouchBase”(ID:Touch-Base),作者:王紫荊,編輯:國佳佳,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