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論述細節少,政治攻防實問虛答:評台北市長電視辯論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林雨蒼

上週六,三立與TVBS舉辦了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公開辯論,邀請了蔣萬安黃珊珊、陳時中參與,三方各抒己見,也在一些議題上有交火。但坦白說,政策交鋒不多,許多政見停留在口號與宣示,沒有對內容做太多陳述,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同時,許多政治口水充斥,但多數的爭議都被輕輕帶過,稍嫌可惜。這些政策應該要有更多的論述,並告訴大家,未來會怎麼解決問題。

三位候選人,各有所長,也有弱點

先從三個候選人的表現來盤點

首先蔣萬安的部份,從之前緊盯其家氏的政治攻防就可以看到,蔣家後代的身分是他的資產,也是他的負擔;在近期,他還出席了救國團的聲援活動,救國團在黨國時期因長期佔用國有資產而遭到黨產會追徵,並有法院判決定讞,但仍是國民黨中的重要勢力。近期剛好適逢《流麻溝十五號》這個以白色恐怖作為背景的電影上映,剛好成為陳時中攻擊蔣萬安的點。

蔣萬安的口條與外型應有特別設計,很符合一般傳統對於「辯論」的口條期待,看得出來蔣萬安是為了其支持族群而做出一定程度的調整。

在黃珊珊的部份,雖然黃珊珊一再強調過去這三年副市長的經驗豐富,也強調台北市政府過去8年的執政成績,但是大家都知道,柯文哲在第一任一開始時曾經用人唯才,當時林欽榮、林洲民等人做出了不少成績。但在柯文哲糟糕的領導下,許多人都離開了。柯文哲後來甚至把市政丟給黃珊珊處理,自己到處放話、政治操弄。

柯文哲惡劣的治理風格引發許多民眾的反感,也讓台北市政滿意度長期位處民調最後一名。陳時中與蔣萬安在陳述時,指出台北市的發展停滯、市長無心市政等。面對這些質疑,黃珊珊只能一再重申市政需要延續,並陳述她的三年副市長經驗。

在陳時中的部分,他不擅長政治攻擊,但選戰中卻不能不攻擊。在中間交叉詰問時,陳時中選擇了大巨蛋作為主題,詢問黃珊珊跟蔣萬安該案應該由誰來負責;但若是以指揮官的高度,他應該多問的是,大巨蛋該如何進一步解決。停在質問誰來負責,稍嫌可惜。

防疫指揮官是陳時中過去背負的重擔,也是他的光榮印記。不過在一路以來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各種攻擊下,各種謠言與曲解的說法,把防疫指揮官的成就扭曲成防疫不力,甚至暗示陳時中阻擋疫苗、不公開關鍵資訊等等。但是許多合約的保密並非台灣政府獨有,各國政府都有相關規範,為了避免破壞與廠商之間的合作與互信,陳時中有苦難言,防疫議題卻成為蔣萬安與黃珊珊的提款機。

在最後的結論,可以看出陳時中選擇以過去大家熟悉的指揮官態度,以正面的陳述來面對這些指控,並展現出在疫情中大家熟悉,卻在選戰中不常顯露的溫暖身段。

在政策方面,此次的討論並未就政策內容深入討論,非常可惜。就城市治理的角度,民眾最有感的議題在交通、居住、育兒、能源、產業等議題,這些議題在辯論過程中時不時都有呈現,但可惜的是,可能因為時間不足,這些議題真正的困難點與解決方案並沒有在論述中呈現出來。

政策討論:宣示為主細節不多,參雜錯假消息較可惜

對於市政的熟悉度方面,相對於黃珊珊,陳時中與蔣萬安相對不足。

在少子化對策方面,蔣萬安一席「讓嬰兒的啼哭成為台北的交響樂」引發了許多爭議,但少子化政策方面,無論是陳時中、蔣萬安,多是以降低父母負擔的補助為核心。陳時中多提到一個「臨托」,這是許多無後援父母最期待的政策,但可惜的是細節沒有論述出來。

黃珊珊的回應提到了台北人口下降的原因,包含因為交通改善,致使居民外移的狀況,也提到了生育責任被放到女性頭上的問題,以及幼兒園老師的薪資問題,不過背後的困境與解法,其實沒有太多論述。

在居住正義與房屋政策部分,蔣萬安提到了郝龍斌市長任內的青年國宅經驗,但若是青年國宅成效良好,為何後續還是有很多待解的問題?更不用說,居住問題並非只有青年才有,還有更多弱勢在居住方面遭到歧視,這些問題並非青年國宅可以解決。

陳時中與黃珊珊都提到了社宅土地取得困難的問題。陳時中強調會透過與中央的協調,加上更多元的管道以取得土地;黃珊珊指出台北市內部許多居民反對興建社宅的狀況,如東湖社宅因居民反彈而被刪除預算,不過解決方案僅有更多溝通,稍嫌不足。

交通方面,內湖的塞車問題是許多在地居民的痛,黃珊珊具體指出,原本該地區是6萬人工業區,因為改回科學園區,湧入18萬人,是馬英九時代的都市規劃問題。在解決方案方面,黃珊珊與陳時中都具體指出一些作法,但詳細該如何規畫與落實,可能還需要更多資料作為佐證。至於提問的蔣萬安,則沒有針對此問題提出解法。

能源議題部分,由於黃珊珊提到台北市許多建築遭到限電的問題,蔣萬安與陳時中都提出了節電的政策,陳時中提到了要鼓勵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的問題,但這個政策的核心在於台北市內多是公寓式建築,產權難以處理,以及違建等問題,細節還要再加以論述。另外,松湖超高壓變電所沒有被提及,也沒有討論如何解決,也是一個沒被提到的重點。

蔣萬安提到的電器「以租代買」雖然遭到一些粉專攻擊,但事實上這是桃園也在推行的政策,也是未來在循環經濟下的重要政策。在沒有了解政策內涵與背景下就直接攻擊,恐怕會造成民眾對減碳與循環經濟政策的誤解。

產業議題部分,這只有蔣萬安有論述,但他的說法是要透過矽谷經驗引入,具體的作法並沒有陳述。

在面對二十大後的中共威脅,民防的問題首次成為選戰議題。針對這個問題,陳時中顯得有備而來,除了民防手冊的編撰外,也提到要處理錯假訊息的方式,以及建置相關的民防資料庫。蔣萬安和黃珊珊停留在避難演練與確保基礎設施的運作,稍嫌不足。不過,針對「是否支持被中國統一」的提問,僅有簽署不投降承諾書的陳時中公開表態反對;蔣萬安只有反對一國兩制,重申「恪遵中華民國憲法」。

在此議題上,蔣萬安與黃珊珊都借題發揮攻擊民進黨,蔣萬安舉了兩個有爭議的例子,如高端委託二期臨床試驗公司是中資(事實上是母公司10月才遭中國公司併購)與鄭運鵬曾在中國經商的例子稱民進黨雙標;黃珊珊則混淆「交流」的意思,稱蔡英文說兩岸應該恢復交流,陳時中不舉辦雙城論壇是打臉蔡英文。

綜觀這些政策的討論,黃珊珊是裡面最有市政經驗者,很快就可以講出許多具體的計畫,也能提到部分政策困難的歷史原因。陳時中與蔣萬安雖然在申論的時候都有提到許多政策,但可惜的是仍停留在宣示政策方向的階段,並未提及具體的方案。

這些政策討論多是圍繞在台北在地居民的困難展開,但是很可惜的是,許多前瞻的政策並沒有在裡面多做討論,包含未來都市減碳的議題,如是國外有無碳交通區的規劃,或是對於建築減碳的政策等等,都沒有提到。另外,應對氣候變遷的韌性城市、智慧城市的具體規劃、引入服務設計的市政服務強化等等,也都沒有處理到。一方面這很可惜,另一方面也凸顯各個陣營在規劃這些政策的主事者,很可能仍停留在了解在地居民需求並加以解決的階段,並沒有更多的前瞻思維去放入未來趨勢並大膽擘畫願景,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也凸顯了台灣目前政治界的困境。

電視辯論的形式還有改善空間

最後,我想來談談「電視辯論」這種形式的問題。

每次的電視辯論,我們幾乎都可以看到有候選人「實問虛答」的問題。在許多為人稱頌的國外電視辯論中,我們可以看到資深的媒體人用銳利的角度,逼問候選人對關鍵議題進行表態,還會就迴避不回答的部份追問,候選人不能迴避爭議實問虛答。

舉例來說,若是有這樣的節目形式,針對解決內湖交通的具體政策內涵、針對在地居民反對社宅的具體做法、針對在地民防的完整規劃,候選人就不能迴避,需要完整說明清楚他們的想法與規劃。

但是在台灣,我們都很清楚,在當前的文化與風氣下,以及媒體的結構困境下,台灣很難有這樣的節目與主持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視辯論常常淪為各說各話,沒有辦法拳拳到肉的徹底討論政策議題。

再者,在此次的電視辯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之前政治攻防中的許多話術與不實訊息捲土重來。包含疫情期間的錯假消息,阻擋疫苗的不實說法,到黃珊珊聲稱台北社宅興建數比其他的縣市加起來還多等等(花敬群已提出數字澄清),都沒有即時進行澄清。媒體若舉辦這樣的活動,應可以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第三方機構合作,針對內容進行即時查核,而非任由候選人透過電視辯論的機會,反過來散播更多不實訊息。

台灣的電視辯論只能維持時間上的公平,對於候選人的陳述無法做太多的干涉,這也導致政治口水仍會在電視辯論中佔有過多時間,候選人的政策難以具體的呈現。我認為電視台應該適度以QRCode的方式引導觀眾閱讀事先整理好的議題手冊,手冊上羅列各個候選人提出的政策網站連結與政策集散地(如粉專等),也可以事前就各個候選人不同的政策(比如居住、交通、能源等)列出各個候選人的主張,並製作比較表(如Readr近期發起的政見協作平台),方便選民在觀看電視辯論的同時,也能閱讀更多外部資料,以免候選人的政策內涵受限於時間而無法完整呈現。

小結

綜觀此次的電視辯論,可以看到,三位候選人都努力拿出自己的優勢,並找機會宣示自己的相關政策。但是這些政策篇幅太少,且政策關鍵與細節沒有說明清楚,導致觀眾只能看到政見的方向,卻看不到執行細節,也無法細究政策能否落實;若電視辯論過程可以用QRCode等方式引導供觀眾掃描閱讀更多資料,或許就有機會看到更多政策細節。而針對彼此之間的政治論戰,又多數遇到實問虛答,沒有人可以進一步追問,甚為可惜。

期待電視辯論可以不只是候選人提出政見、互相政治攻擊的舞台,而能發揮功能,幫助選民一方面更了解候選人,另一方面也能更了解城市,甚至成為民眾了解城市的治理的入口。也希望選民在觀看之餘,能夠進一步前往候選人的網頁了解具體政策主張,自己動手,而非仰賴網路與媒體餵食相關資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肩負起民主公民的責任,如三位候選人所言,真正當手上選票的主人。

作者為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更多思想坦克的文章

社會公器或咒言容器?──極端仇視文化中的媒體責任與虎杖悠仁的決擇

從石之瑜的奇文談「中國焦慮」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