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團公民素養調查 國人厭惡散布假訊息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日公布「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民調」結果顯示,在8大公民素養指標中,受訪民眾認為國人在「具有國家認同感」的表現最好,但「關心社會公共議題」表現最差,進一步深究細項指標,「不散播假消息」及「根據客觀證據做判斷」的表現都不及格,最待加強,顯示民眾對假訊息充斥了厭惡。

為了解國人對於公民素養內容重要性的評價,以及對國人在公民素養的表現水準,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9月23日至至11月2日辦理「成熟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民意調查」,針對8大項、32細項指標,採網路問卷調查,填答超過4千人,共計1848人完成問卷,結果具代表性。

黃昆輝表示,臺灣從1996年實施總統直選迄今超過20年,國人擁有民主政治制度與自由社會生活,卻普遍缺乏民主素養及法治精神,原因在於推動民主改革時,沒有同步培育國人的公民素養。

民調小組召集人郭生玉表示,8大項公民素養指標為:「關心社會公共議題」、「表現人文關懷」、「落實民主法治精神」、「具有國家認同感」、「珍惜生態環境」、「展現生活美感」、「表現團體合作精神」及「具備科學素養」。

調查結果發現,公民自我認同8大項公民素養指標重要性的評分,絕大部份都在90分上下,「展現生活美感」最低,仍有82.62分,顯示民眾都認同這些都是重要指標,但是國人在多項指標與細項表現的評分卻有重大落差。

這項調查發現,「關心社會公共議題」被評為最重要的公民素養指標(92.93分),但也被認為是最需加強者,國人表現水準的評價最低(60.80分),分數落差達32.13,反映出的關心無力感,究竟是因生活工作忙碌無暇關心?抑或缺乏關心的管道?或是習慣性冷漠?值得政府單位高度重視與深入了解,以實踐成熟民主社會。

進一步探究公民素養細項,「分辨資訊真偽,不散播假消息」(52.38分)及「根據客觀證據做判斷」(59.00分)兩項表現水準都不及格,不僅評價最低,與重要性評分落差最大,前者差距達43.89分,後者差距達33.47分,顯示學校與社會教育最需加強。

受訪民眾認為,國人在「具有國家認同感」(72.6分)的表現水準最高,與重要性評價(89.28分)的落差也最小,僅有16.60分,

臺師大教授李琪明分析,受訪民眾認為國人的表現水準落差大,代表努力改進空間大,這明顯存在「知行落差」問題,黃昆輝提到,民眾認為「關心社會公共議題」這項素養很重要,國人表現卻最差,以「分辨訊息真偽、不散播假消息」為例,顯示民眾對假訊息充斥的厭惡。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公布「民主社會的公民素養」調查顯示,國人在「關心社會公共議題」表現最差,「不散播假消息」行為不及格。(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