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陳時中:高雄可以抓無症狀感染源,彰化可以嗎?

接連幾天,「死後被確診」事件一一浮現。根據檢查官近期相驗的案件顯示,近2/3是死後才被篩檢確認,可見社區藏有未知感染源,尤其是「無症狀」者。但,令公衛學界不解的是,去年指揮中心不准彰化縣做的事情,今年6月初,高雄市就是透過「血清抗體」檢測,才抓到無症狀感染源。為何去年不能做,現在又可以做了?

無症狀感染者,故名思義就是身體無異狀,根本不會懷疑自己染疫而去篩檢。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就遇過,他6月8日於臉書分享「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威力不容忽視」一文。



文中指出,一名年輕人因車禍鈍傷,送到林口長庚急診室,對方主訴無呼吸道、腸胃道等症狀,護理師詢問後,發現有雙北接觸史,安排在急診室外做快篩及PCR(核酸檢測)後,為陽性確診者,CT值18.77,病毒量很高,胸部X光顯示肺部左上、左下皆有浸潤。

吳昌騰說,此次疫情的變種病毒傳播力又快又強,呼籲「真的要盡快找出無症狀感染者,以免在社區繼續傳播病毒」。

棘手的是,無症狀感染者會自然康復,時間久了,檢查不出來,連PCR都是「陰性」(正常)反應。

今年6月初,高雄市一起家庭群聚感染的源頭就是無症狀感染者。早餐店一家四口確診後,高雄市衛生局調查接觸史,發現案8993(40多歲女性、早餐店店長,6月1日確診)的母親與女兒同住一房,推斷理應被感染,身體卻很健康,PCR檢測也是陰性。

衛生局透過疫調得知阿嬤曾在5月10至12日到新北市聚會,其中有人到過萬華,懷疑阿嬤可能是源頭,遂向疾管署申請在昆陽實驗室做「血清抗體」檢驗,發現阿嬤被感染超過14天,體內有抗體,研判是無症狀感染者,將病毒帶回鳳山,傳給兩個女兒、孫女以及外孫。

「透過血清抗體檢測的結果協助疫調,我們才能抓到無症狀感染源,這個群聚感染才能結案,」高雄市衛生局局長黃志中說。

「血清抗體」檢測是找出無症狀感染源的重要途徑

顯見「血清抗體」對疫調的助力,不僅被公衛界認定是找出無症狀感染源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疾管署允許的疫調方式,6月初,高雄市就是按照程序申請檢驗。

令人不解的是,高雄正在做的血清抗體疫調,不就是類似去年6月彰化縣的「萬人血清抗體」疫調嗎?當時彰化縣委託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從事疫調後的「資訊判讀分析」研究,並經倫理審查委員會(IRB)核准,後來卻被調查。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池孟諭攝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池孟諭攝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池孟諭攝

去年2月,彰化縣發生第一個本土確診案例「白牌司機」,最後共有18位確診者。等疫情平穩後的6月,擁有公衛博士學位的衛生局長葉彥伯,向政府申請「血清抗體」疫調,擬藉此找到無症狀感染源,於是以18個確診者為中心輻射匡列約1萬人進行檢驗。並預計於去年8月中下旬召開期中記者會,針對4841例疫調做報告。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池孟諭攝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池孟諭攝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池孟諭攝

但,8月17日,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一例境外移入(案485),是長住美國的10多歲台籍少年,於返台居家檢疫期間,被彰化縣衛生局採檢出的「無症狀」確診者。

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確診病例,指揮中心以違背中央「有症狀才採檢」的政策,下令政風單位調查葉彥伯,引起各界一片譁然。

這也讓即將舉行的「萬人血清抗體」記者會蒙上陰影。當時,行政院長蘇貞昌被媒體詢問時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當指揮官,一定要全國同步,不要有任何個人來亂了套,這樣對人民最好。」

最終,彰化與台大公衛學院仍於8月25日舉辦記者會。葉彥伯低調指出,彰化縣4841個高風險族群經篩檢後,只有四位產生中和抗體,陽性率僅萬分之8.3。「總結這個在國內第一次用科學的血清抗體調查,證明彰化安全、台灣安全。」

不過,陳時中仍以外界對該計畫執行是否通過倫理審查委員會(IRB)有所疑慮,責成衛福部、科技部、教育部成立專案小組,展開調查。

公衛學界因此議論紛紛,計畫也被迫暫停,無法進一步得知彰化社區傳播鏈的方向、感染率以及無症狀的比例。

台灣爆發第二波疫情,顯示隱性傳播已存在一段時間

5月16日,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在蘋果日報的一篇評論中指出,有些防疫政策沒有充分考慮科學的證據,例如過去一些研究資料被政府視為有損學術倫理,而不予發表,因此社會對真相有些存疑。

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張智傑攝
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張智傑攝

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張智傑攝

他進一步寫道,實際上,這些資料對流行病學是很重要的數據,如果當時正視這些資料,可能當時就能知道台灣的某些地區或族群可能是帶病毒者,有些帶病毒者是否可能有長期隱性感染?或病毒量波動的情形?這些也可以了解病毒基因檢測的浮動性,為什麼有時陽性有時陰性?這些答案將有助於了解社區病毒分布的嚴重性。

「這次社區新冠確診病例爆發,顯示隱性傳播可能已經存在有一段時間了。」賴明詔寫道。

公衛學界心知肚明,賴明詔講的就是彰化與台大的「血清抗體」研究計畫。

其實,去年4月15日,《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發布報告,引用中國大陸4月1日起每日公布的新增病例數加以研究,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病例數高達78%,雖樣本數不多,但流行病學專家認為,這暗示病毒很可能無處不在。

這也與義大利北部疫情最嚴重地區的另一項研究結果吻合,該研究顯示,當地約50至75%無症狀確診者,是造成疫情傳播的重要來源;冰島也顯示類似結果,在大規模篩檢中,約50%確診者呈現無症狀。

這份報告同時指出,多數國家的篩檢都在醫院進行,代表絕大部分有症狀者都是前往醫院檢查,如果研究報告的無症狀者比例數據為真,意味許多感染者可能未曾接受檢驗也未被追蹤。

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顯得異常重要,人們需了解其比例及到底有多少傳染性?然而,這些數據須透過廣泛「血清抗體」測試才有辦法確認,對各國何時可以解禁、解封的決策至關重要。

但,自從彰化的血清抗體調查之後,台灣再也沒有地方政府從事相關疫調,當然也無從得知台灣社區的無症狀感染者比例。

無症狀感染源很棘手,唯有「廣篩、血清抗體調查」雙管齊下

毫無疑問,無症狀已是這波社區感染的最大隱憂,連民進黨立委吳秉叡6月10日都在立法院質詢,為何新北確診數全台第一?陳時中明白指出,因為新北篩檢數量多,而且「無症狀、輕症」比例相對較高。

從511至今,新增確診案例雖有趨緩,但每日仍維持在200至300例,公衛學者都知道,窮盡目前所有防疫措施:快篩、PCR、民眾自主封城,仍很難找出無症狀的潛藏個案。

「尋找無症狀感染源很棘手,也是地方首長最頭痛的事,唯有靠大量廣篩、血清抗體調查雙管齊下,才有辦法,」公衛學者說。

其實,公衛學者從去年就不斷呼籲,要針對高風險族群「廣篩」以及「血清抗體」疫調,卻被指揮中心否決並加以調查。直到疫情急轉直下的現在,指揮中心終於鬆口了,日前決定採廣設社區篩檢站、協助企業自主快篩等四大策略,儘速發掘潛藏病例。

池孟諭攝
池孟諭攝

池孟諭攝

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5月19日接受香港媒體《中評社》訪問時,一語點破政府防疫的盲點。他說,去年彰化縣在社區進行抗體(血清)篩檢,若指揮中心不要阻撓,讓他好好繼續做下去,甚至各縣市也群起效法,就能了解各縣市包括醫院在內,到底有沒有漏洞、疏失,明明手上有很多工具可以用卻不用,儘早防堵也不會搞到今天這種局面。

一年後的今天,回頭看當時彰化縣針對高風險族群做的廣篩,以及「萬人血清抗體」疫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葉彥伯、詹長權所做的事,也是全球公衛體系致力於防疫的專業措施。

公衛學者建議政府,假設人力、資源夠,一定要超前部署,透過廣篩找到隱形感染者之餘,也要同步做「血清抗體」疫調,愈快愈好,才能加速了解重災區雙北社區的傳播程度

無症狀感染者已被公認是防疫最大挑戰,如無法掌握,疫情恐無法平穩下來。指揮中心實應尊重專業,結合公衛界、地方政府的力量,找出可能的潛藏感染者,以降低疫情對台灣帶來的傷害。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