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官方代表團訪問台灣 歐中台關係持續變化引發關注

歐盟國家斯洛伐克(Slovakia)經濟部政務次長葛力克(Karol Galek)率領該國官員及產業界代表共43人周日(12月5日)訪問台灣,是該國自2003年在台北設立代表處以來派出規模最大的訪問團, 引起多方關注。

根據台媒報導, 代表團預計停留6天。

葛力克在周一的雙方跨部會經濟合作諮商會議說:「斯洛伐克支持台灣, 斯洛伐克凖備(與台灣)成為平等伙伴,不僅在當前新冠大流行的困難時期,在將來情況良好時也會如此。」

上個月,另一歐盟國家立陶宛准許台灣在該國設立代表處後,遭致北京激烈抗議。 中國當局將兩國關係降級致「代辦級」並揚言「外交報復」。 上周, 有報道稱,有立陶宛貨物無法出口到中國。

因此, 這次斯洛伐克高調訪台引起外界關注該國與中國關係是否會循立陶宛模式,導致歐盟與台灣及中國大陸的三角關係出現悄悄變化。

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目前在台灣從事歐台關係研究的馮儒莎博士(Zsuzsa Anna Ferenczy)向BBC中文分析稱,斯洛伐克最近對台灣越來越感興趣,必須放在更大的背景下來看。

馮儒莎說,根據相關資料,過去20年(2000-2020年)中國在斯洛伐克完成的外國直接投資的累計價值僅為2億歐元,是在歐盟國家獲得中國投資最少的國家之一。她告訴BBC,北京發起的「中東歐國家-中國合作機制」(16+1)下,這金額少得可憐。「16+的框架承諾了很多,但交付完成的投資的卻很少,」她說。

與此同時,來自像郭台銘的富士康公司的台灣投資卻在增加,斯洛伐克對加強合作表現出興趣。 「台灣目前是斯洛伐克的第三大東亞投資者,在區塊鏈技術和太空科技方面的合作也在增加,」 她說。

位於柏林的研究智庫莫卡托(Merics)也在剛出爐的中歐關係年度報告分析稱,歐盟內部不同部門和智庫對於當下歐中關係存有不同看法,但都同意歐盟需要有多元化的策略與北京交手,有更多的政策工具與北京在經濟上競逐。

https://twitter.com/MOFA_Taiwan/status/1467464737705566214

「第一道門」

根據台灣外交部,此次斯洛伐克代表團在周一(6日)出席「第一屆台斯跨部會經濟合作諮商會議」,並與台灣經濟部及科技部等部門開會。 之後, 代表團會出席投資論壇,與台灣總統蔡英文等人會面。此次會議是台灣行政院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在今年10月率團訪問東歐後,斯洛伐克代表團的回訪。

代表團成員包括該國經濟、外交、創新及能源局、投資局及國家科學院等共18位跨部會高階官員,並有涵蓋生技、太空及半導體等斯國政府所推薦的25家廠商代表與會。

目前為止,北京尚未針對斯國訪問台灣之行正式發言。不過早在今年10月底,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訪問斯洛伐克及捷克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便強硬抨擊蔡英文政府「挾洋自重」,並說中方對「有關國家縱容『台獨分裂分子』表示堅決反對,要求有關國家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不為台獨分裂活動提供平台。」

許多評論認為,斯洛伐克和立陶宛與台灣關係升溫,似乎正為台灣進入歐盟外交核心打開第一道門。長期研究中東歐與亞太關係的馮儒莎說,台灣商業代表團10月訪問斯洛伐克雙方就簽署了7份諒解備忘錄,包括供應鏈、貿易、智能城市等方面。台灣半導體重鎮新竹科學園區也與斯洛伐克當局合作。 斯洛伐克對於與台灣合作,推廣類似的科技園區有強烈興趣,尤其是在北京當初承諾的投資遲遲沒有到位。

但是,北京的反制行動也逐漸升溫。

譬如,北京除了將與立陶宛雙邊關係降為代辦級之外,根據《路透社》報導,上周(12月3日) 立陶宛確認中國海關最近不再將立陶宛列入其"來源國"列表,令該國貨物無法進口到中國。立陶宛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eda) 據此對外表示遺憾,並表示不會出席北京冬奧。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於上周四(11月18日)於該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正式掛牌成立。由於這是台灣首次在非邦交國家以"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名稱設處的館處,被視為它的一個外交勝利。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於上周四(11月18日)於該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正式掛

馮儒莎說,中國可能會繼續對那些友台歐盟國家報復。她認為,北京的戰略是在向中國民眾表明,其最高領導層不允許各國對中國「不敬。」

中台歐關係變化

從歐盟凍結「歐中協議」,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等歐盟國家與台灣互動密切,歐中台三方關係變化開始引起國際矚目。

日本放送協會(NHK)12月4日有報導分析稱,歐台關係升溫有三大因素:一是因香港及新疆問題歐洲對北京的警戒逐漸升高; 第二是中歐及東歐若干國家對於中國「一帶一路」投資承諾的焦慮; 最後則是歐洲對台看法的改變,譬如台灣在全球半導體技術的前沿地位,在新冠防疫上的表現,讓歐洲對台灣刮目相看。

馮儒莎分析,在歐洲,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歐盟成員國有權與台灣合作。

2020年12月30日,習近平通過視頻連線和歐盟領導人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晤,中歐共同宣佈完成了投資協定談判。
2020年12月30日,習近平通過視頻連線和歐盟領導人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晤,中歐共同宣佈完成了投資協定談判。

不過,NHK也強調,中國畢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實力對歐洲各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後者是否願意冒著與中國交惡的風險與台灣擴大外交關係,疑問尚存。

莫卡托中心的報告亦指出,儘管歐盟內部和各大智庫多半支持多層面應對中國,但對在哪一層面上先行一步仍有分歧。

譬如,在最近的決議和報告中,歐洲議會越來越多地提倡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戰略,同時也逐漸探索並擴大與台灣往來的的可能。但在歐盟內部,歐盟委員會和理事會現在似乎傾向於 "重新接觸中國",以修補因疫情陷入低谷的雙邊關係, 並將氣候問題以及經濟往來重新放入議程。莫卡托報告特別強調,歐盟機構之間的這種分歧,讓北京能夠見縫插針,分化歐盟。

下一步,歐盟何時解凍《中歐投資協定》(CAI)將會是測量中歐關係變化的溫度計, 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