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攪局!法院視訊開庭,主張權利「在線等」

疫情讓世界按下了暫停鍵,法院審理也同步暫停。司法院定調:若非緊急情況,全台灣法院暫緩開庭至三級警戒結束,一年握有國家200多億元預算、收案335萬件的司法機器,大部分的對外服務竟戛然而止。

我必須坦承,過去一年真的太安逸了,疫情爆發時,完全措手不及!」司法院資訊處長賴武志才放下電話,懊惱說著時,鈴聲又響起,全是各地民眾與基層法官來詢問,要如何遠距開庭?

一般人一輩子都沒想要走進法院,但其實,舉凡買房契約公證、車禍調解,甚至夫婦想裁判離婚……,如今,恐得再等等。

偏偏現在有許多關係人眾多的重大案件也在排隊。例如已進入審理階段的太魯閣事故案,一開審,動輒百名的關係人及家屬,怎能不「群聚」?

「我手機拿起來按一下,就開始視訊,這聽起來很棒,是不是?」雲林地方法院法官王子榮坦言,利用視訊開庭的雲端法院,被視為疫情下的解決之道,但仍難題不少。

難題1〉場所安全不能犧牲

以深陷疫情的美國為例。去年開始大量使用視訊開庭,在一場家暴的聽證會上,助理檢察官戴維斯(Deborah Davis)發現鏡頭的另一端,被害人面有難色,同時,被告的眼神不斷向畫面外飄去,原來,他們根本就在同一個空間裡。

也因此,遠距開庭,確保關係人不相互干擾、不受到壓力脅迫的「場所安排」,成為一大難題。

對此,台灣法院的作法則是,為降低審理時的干擾,讓證人進行視訊開庭時,得以就近前往當地的法院開訊,例如台東開庭,住在台北的證人可以在台北的法院以視訊「出庭」。

不過,在審案時,原本對於面對面感受得到的,當事人肢體語言、口吻、情緒波動、眼神閃爍……,透過鏡頭,能否還能精準判斷?亦是一道課題。

難題2〉數位工具仍有限制

在匿名的法官論壇上,就有人質疑,由於民眾家中的鏡頭設備與網路頻寬未必穩定,一旦審理中,畫面延遲、中斷,都是問題。

王子榮就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視訊審理時,往往在進行證物、法條、文字記錄描述時,會出現乍聽下有點滑稽的對話:「法官,你說的是哪裡?」「可以再拿近一點嗎?」這些實際存在的荒謬現象,不但折損了開庭的流暢度,也可能進而影響審理的信度和效度。

賴武志解釋,有別於一般企業的數位轉型是由上而下(top-down),司法場域講求法官獨立性,資訊部門只能從旁協助,提供工具,無法要求法官要數位升級。

另外,在考量隱私、資安下,司法院只開放特定裝置,如公發的平板電腦,讓法官可以透過VPN(虛擬私人網路),連上法院的資料庫後台。偏偏現階段3C產品大缺貨,司法院也只能先搶到200台,分送到台北地方法院、台灣高等法院。

難題3〉城鄉差距不可忽視

走出雙北,問題更嚴重。例如雲林地方法院有約30位法官,但視訊設備只有三套,其中兩套還是向外商借而來的,王子榮苦笑說:「現在我要手刀搶名額,也不一定搶得到!宛如搶演唱會門票。」

在視訊平台的選擇上,司法院資訊處從去年開始嘗試一系列平台,但一波三折,多數系統都因各種考量而被三振出局。

像是Zoom,就因為擔心資安外洩到對岸而放棄;微軟的Teams,因為民眾覺得操作複雜,這對於常上法院的70、80歲銀髮族,更是一大阻礙,因而也宣告終止;至於Google Meets,因為得有註冊帳號才能使用的,也不予考慮。

後來,直到找到了無需註冊、網頁就能開啟,由台廠訊連科技開發的「U會議」,搭配同步錄影軟體,解決方案才塵埃落定。

在硬體部分,司法院民事廳廳長李國增表示,司法院已陸續趕工安裝,8月底前,全台灣每間法庭,都將有一套視訊系統。

「我們的目標是九成以上法官,在疫情結束前,都會至少開過一次視訊法庭,」已經從事法官工作將近20年的賴武志形容,這對他們這輩結訓時拿著公發的行李箱,常常裝滿一車子卷證回家讀的法官而言,數位化、視訊開庭,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洗禮」。

一場疫情迫使世界變革,雖然6月18日立法院通過了特別條例,為視訊開庭亮了綠燈,司法系統仍有許多制度與人性的考量,不過法院的數位轉型,終究勢不可擋。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