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與新聞傳播產業

新冠疫情對新聞傳播產業衝擊嚴峻 (攝影: 翁秀琪)
新冠疫情對新聞傳播產業衝擊嚴峻 (攝影: 翁秀琪)

這一波疫情中陸續染疫的記者同仁不計其數。新聞傳播產業要如何因應新冠疫情的嚴峻衝擊? 全球傳播產業狀況又是如何?

去年全球疫情燒得沸沸湯湯,台灣安穩地度過了。因此,台灣竟然忽略了疫情延燒期間,新聞傳播產業的因應之道。這兩天上網查找國外資料,不得了,資訊多到難以消化。

一場世紀瘟疫,不僅打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舉凡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因而衍生的問題,不知凡幾。一直必須靠著人與人近身接觸來完成工作的新聞傳播業,受到的衝擊更是難以衡量。

對於新聞傳播產業的衝擊,首先當然因為疫情導致廣告收入減少,進而使得各類媒體不得不減薪、裁員,甚至關閉。

例如: BuzzFeed就因為疫情導致的廣告收益暴跌,宣布停止它在澳洲和英國的新聞服務。 它在澳洲的四名員工則必須休無薪假。在香港,南華早報於2020年四月22日宣布削減成本方案,包括27名高階主管減薪,幾位高薪員工被要求休三周的無薪假,若干員工則被裁員。 在英國,數位、文化、媒體和體育部部長,Oliver Dowden,宣稱;新冠肺炎已經導致新聞史上最大的生存危機,因為國際和英國在地媒體都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訂戶下跌。

在美國,許多知名媒體,包括: Bloomberg News, The Atlantic, The New York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Seattle Times, 甚至因為新冠疫情必須暫時停用他們的付費牆。網路媒體也因為(客戶要求)避免將廣告刊登在新冠疫情相關報導旁,而導致廣告收入的下降。

許多記者因為報導疫情相關新聞而染疫。

截至2020年5月4日為止,有將近100名的印度記者確診新冠肺炎。根據媒體觀察機構發布的消息,在印度各地都有媒體關門、裁員、減薪。

新聞自由、新聞品質因為新冠疫情而受到嚴重衝擊。 更有新聞記者因為報導新冠疫情的新聞被關、媒體報導被官方要求移除。

新聞審查 在許多國家,例如 : 土耳其、埃及、印度、孟加拉國、伊拉克、伊朗、奈幾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索馬利亞等計約20餘國,都發生記者因為報導新冠疫情而被捕。在中國更有媒體被要求將相關報導移除。也有一些國家會以杜絕「假新聞」之名而進行新聞審查。新聞自由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

但是儘管有上述的負面影響,新冠疫情對於記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戰場。好記者人人摩拳擦掌,都不想在這場百年難得一見的戰役中缺席。就像路透社的首席攝影記者,Yves Herman, 說的:如果不考慮其所涉及的危機,我認為它(指新冠疫情)是極為重要的新聞。就我的知識範圍所及,我認為它是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外,最重要的新聞。因為它絕對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

荷蘭公共廣播系統NOS 的電視記者Kysia Hekster說 : 「從記者的角度看,它 (指新冠肺炎相關新聞) 可能是我能從事的最重要的報導之一。」

當數以千萬計的人採取在家辦公的方式處理日常工作,記者沒有其他的選擇,必須每天進入辦公室、攝影棚、新聞現場,進行採訪、寫作、攝影、錄影、後製,是非常高風險的工作型態。

一位在比利時法語區的廣播電台Nostalgie工作的 Leslie Rijmenams就表示: 「自從封城以來,我沒有停止過工作。記者的工作就是要採訪新聞,也因為這樣,你不可以離開工作崗位。」

建設性新聞學 Constuctive Journalism (https://constructiveinstitute.org/what/ )

新聞記者的首要任務在於報導真相,但是,當記者在提供新聞脈絡、觀點,和可能的解決方案時,他們也應該發揮建設性。

比利時一家倡議建設性新聞學的媒體,New6s,的偕同創辦人Leslie Rijmenams就指出,雖然新聞報導可以是警示性的 (Alarming ),但是記者也有權利加上一層保護膜,讓新聞稍微和緩,減少對閱聽人的衝擊。(按: 這在許多災難新聞的處理上,可以考慮使用)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規模有如世界大戰的新聞戰,這兩周以來的台灣新聞產業,應該也真真實實體驗到過去一年多以來國際媒體所經歷過的。戒慎恐懼查找我們自己的出路,是無法再迴避的現實。

主要參考資料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mpact_of_the_COVID-19_pandemic_on_journalism

https://www.un.org/en/coronavirus/covid-19-journalists-biggest-story-their-lifetime

https://constructiveinstitute.org/what/

本文曾發表於《鏡電視公評人季報》,NO.1,頁100-103。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於疫情期間也不斷提供各種支援新聞從業人員的資訊,例如:

http://www.stba.org.tw/news.aspx?id=20220415173957&dd=20220628154853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1100910 Covid-19兒童疫苗、幼兒感染採訪之協調 (stba.org.tw)

http://www.stba.org.tw/news.aspx?id=20210517220747&dd=20220628154853

http://www.stba.org.tw/news.aspx?id=20210516172821&dd=20220628154853

後記

去年(2021年)為了撰寫這篇專欄,我曾緊急發了一份訪談大綱給幾位新聞部主管和一線記者,內容包括以下三個題目;

請問,1. 自疫情嚴峻以來,作為新聞採訪單位的主管,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2. 你的因應策略有哪些? 3. 有甚麼讓你感到特別深刻的事件嗎?

《鏡電視》記者同仁們都非常合作,在最短時間內做了回應。 我把他們的回覆匿名整理如下,雖然這是去年疫情延燒時的資料,相信仍有參考價值。

1. 自疫情嚴峻以來,作為新聞採訪單位的主管 (第一線記者),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疫情嚴峻,人心更加浮動,一個錯誤的訊息都會造成社會不安,疫情加劇,因為面對大量的專家、首長意見,把關要更加嚴謹。

比如說,疫情初爆發就不斷推動普篩的專家、疫情剛升級就說要封城的首長,這樣的訊息並非不正確,但確實干擾防疫,因此編採會議中,面對這樣的新聞內容,報導同時更要提供民眾正確的資訊。

同時,保護同仁的人身安全要更勝以往,畢竟新冠病毒持續演變,持續發展,一個疏失都將對同仁與家人、公司整體造成嚴重影響。

對於公司的防疫政策,印象深刻,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停棚兩周,採訪中心也停止採訪供稿,改採一周線上一周分流的教育訓練課程,這是從事新聞工作以來,首度在關鍵時刻停機停棚,感受到公司對同仁人身安危的重視。」

「本週剛好是培訓週,最大的改變就是立刻改用線上工具跟同事上課。工具都很好上手,不覺得技術上有什麼阻礙,且由於之前都在忙著試播新聞,無法有時間跟同事有深層的交流,這次培訓提供了很難得的機會。」

「1. 最大改變:改變同事互動方式,從虛+實空間互動改為全虛擬空間互動。本週週一本組同事旁聽了Daily組的線上配音課程,周二召開視訊會議討論未來2週的工作安排。」

「過去一年來,台灣防疫有成,新聞內容多元,但自疫情嚴峻後,新聞走向大多以疫情為主。財經新聞除支援外(基隆確診足跡、市府),因股市震盪大,每天持續關注台股走勢。另外,513全台大停電,引發的原因、究責等,以及後續能源問題,也是財經組要追的議題。

身為新聞單位的主管最大的改變,除了線上新聞議題要必須真正「重大」,並思考是否真的符合觀眾「需要」且「必須」看的新聞,以及確認每一個消息是否為「真實」的,而不是以訛傳訛。而最重要的,是要確保記者在採訪場合是「安全」的,有足夠的防疫設備。」

「疫情期間最大的改變是採訪的難度跟限制讓第一線的任務更艱鉅。因為新聞主要以疫情為中心來延伸探討,其他各式題材也因此受到限縮,加上各線路的經營與互動需要花時間培養,也很容易因此斷線、重新歸零。

分流後在家上班,真心感受到公司對員工的珍惜,以健康為前提,確保每一位同仁的安全,雖然暫時不像過去在外面衝鋒陷陣,但我們隨時要求自己不能懈怠,第一時間將掌握到的訊息回報給公司,並透過線上會議、課程已經採訪強化自己的能力,防疫期間以不同的方式延續並完成新聞使命。」

「由於2020年疫情爆發到2021年,我剛好橫跨兩個類型的媒體工作,我都分享出來。

疫情在20201月底猛然爆發時,我還在網路媒體服務,對原本新聞作業最大的改變就是:查證時間變長、難度增加,尤其當時主要疫區集中在中國以及周邊國家,為了新聞內容的準確性,我們只能加強對比更多資訊來源,網路新聞產出的間隔也拉長,寧可慢,也要正確。

第一題最後要提的,是疫情完全打亂我當時預先安排的出國採訪行程,以及對於中國網路假訊息的判斷。」

2. 你的因應策略有哪些?

「《因應疫情新聞》

面對疫情新聞,主管與記者都要有更理性專業的判斷,因此吸收完整的資訊、編採會議的腦力激盪、互相挑戰都有助於新聞的正確性。

《因應採訪安全》

採訪同仁停止進入疫情熱區,醫療院所採訪,給予同仁完整的防疫裝備,以視訊採訪代替面對面堵訪。

《因應停棚部分》

教育訓練針對同仁試播以來,出現的採訪、寫稿、連線、過音等問題,每天由主管開授不同課程給予重點訓練,記者保持天天回報新聞線索的習慣,主管也天天開稿單,避免離線兩周主管和記者無法掌握新聞進度與發展。」

「因應策略:在(做)如常推動工作進度,同時(不做)避免在上班外時間干擾同事的前提下,善用線上工具辦公。感謝同事們配合應變,照樣如期完成疫情爆發前原訂的5/20提交樣帶任務。」

「確認新聞議題時,會與總監、副總監等長官,確認新聞議題的份量,是否需要人力來發新聞,以及內容涵蓋多少,要發幾條的份量。評估真實性,也會請線上記者再三向政府、學者等,確認真實與來源,避免假新聞的存在。

最後,確保記者在採訪場合是「安全」的,有足夠的防疫設備,其實在本土疫情還沒有升溫之前,新聞部還沒有足夠的防疫物資,只能請記者在前往熱區採訪途中,購買護目鏡等防疫設備,確保自身安全,之後行政也陸續添購物資供記者外出採訪使用。17號開始,採訪中心也正式啟動分流,暫停採訪工作,以防疫和線上訓練記者過音寫稿為主,增加戰備能力。」

「疫情爆發及分流後都著重在線上為主,因為自知跑的線路不能斷,主動跟各位負責人詢問相關訊息後,在第一時間彙整並回報,加上超前部署為未來準備,討論新聞點、方向以及採訪模式。」

「我們在網路媒體時成立了跨單位的疫情彙整小組,不論國內外的最新狀況,一律先通報再查證,然後才會進行報導,也視訊詢問世界各地的前同事、工讀生當地狀況為何,另外,也向各國駐台機構保持聯繫,維持訊息流通順暢。在鏡電視也維持一樣的作法。」

3.有甚麼感受特別深刻的事件嗎?

「記者報導萬華疫情,多人數度前往當地茶室採訪,就算當地疫情直線攀升,記者也毫無懼色,這是記者的天職。但陳XX醫師一件防護衣的論戰,似乎就把這些記者的努力勇氣跟作秀無腦,輕易地劃上等號,要扭轉社會對電視新聞記者的印象,真的很難。」

「分流期間,陸續聽到同業確診的消息,而外界又有名嘴和醫生,以記者穿防護衣是作秀為題,在社交平台表達看法,引起許多網友討論。社會對「記者」工作,長期不友善,但新聞內容呈現,不是只有一位或一組記者的採訪結果,還有辦公室的長官、編輯台甚至動畫室的同仁,環環相扣。每位第一線記者,盡自己的努力和本分完成新聞工作,雖然消除大眾的不友善,短時間很難完成,但期許在辦公室下決策的自己,要正確且符合事實。」

「這期間印象最深刻的是友台同業因為穿防護衣採訪在網路上掀起討論,醫師的看法和媒體第一線的經驗出現落差,也讓人深思各司其職的背後,不同角度所看到的面向差異。」

「印象特別深刻的事件,就是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疫情即時資訊中心的圖像統計,感到新奇與佩服,除了資訊取得、更新不易以外,圖像式的呈現方式讓我耳目一新,也是我報導疫情新聞時的主要參考依據https://coronavirus.jhu.edu/m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