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戰》台灣海峽「維持現狀」真的就能避免戰爭爆發?美國權威學者深入解析

2003年台灣總統陳水扁提出將在隔年總統大選投票的同時,針對兩岸問題進行「防禦性公投」或「320和平公投」,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認定扁政府將藉公投宣告台獨,華府也憂心忡忡。

同年12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華府,與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晤談。會後記者會上,小布希針對台灣公投問題表示:「我們反對中國或台灣任何企圖改變現狀(change the status quo)的單方面決定。台灣領導人近來的言行顯示,他可能會做出單方面改變現狀的決定,我們反對這樣的決定。」

18年後的今年11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Antony Blinken)在羅馬(Rome)會見中國外長王毅,談及台灣問題,布林肯「清清楚楚」(crystal clear)表明,美國反對中國任何企圖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動。換言之,無論台、美、中三國政壇如何物換星移,改變現狀」儼然是三邊共同認知的「紅線」,「維持現狀」則是避免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不二法門。

但問題是,什麼是台灣海峽的「現狀」?它可以做為美國相關政策的基礎嗎?18年前的台海現狀和今日一樣嗎?在戰爭與和平的天秤上,今日的台海現狀比較偏向哪一端?對於這些關鍵問題,美中台關係權威、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台灣研究小組」召集人戈迪溫Steven M. Goldstein)近來有一篇精闢分析

從「穩定的現狀」到「衝突的現狀」

戈迪溫專文〈台灣海峽現狀趨向衝突,但是遏阻有方〉上個月發表於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網站,他開宗明義指出,「現狀」是「現行的狀況」,一個沒有內容的概念(a concept without content)。想要賦予它內容,必須將它理解為一個連續體(continuum):一端是「穩定的現狀」(stable status quo),各方都接受並支持目前的狀況;另一端是「衝突的現狀」(conflictual status quo),各方都不滿意目前的狀況,彼此發生衝突。

台海現狀屬於(或近於)哪一端呢?戈迪溫認為,從2003年到現在,台海現狀逐漸遠離「穩定」(stable pole),趨向「衝突端」(conflictual pole)

2003年的時候,台海現狀可以各方「相互不滿」(mutual frustration)來形容,台灣與中國都有志難伸,美國則夾在兩岸內戰的持續效應中左右為難。然而各方為了避免武裝衝突,形成一套或明或暗的行為規則,讓相互不滿得到管控。但是隨著習近平與川普(Donald Trump)相繼掌權,中國外交政策轉為強勢,美國對中國更趨強硬,而且都以台灣政策作為抗衡對方的工具。台灣則較以往更為主動,企圖利用中美分歧來獲利。隨著昔日的控管規則遭到破壞,相互對抗(mutual antagonism)的現狀因此產生。

從「相互不滿」到「相互對抗」,從「灰色地帶」到「紅色地帶」

戈迪溫指出,中國近來在所謂的「灰色地帶」(gray zone)動作頻頻,游走於戰爭與和平之間,引發密切關注,例如軍機大舉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ADIZ)。但更令人擔憂的恐怕「紅色地帶」(red zone),戈迪溫比擬為美式足球底線區(end zone)之前20碼的區域,今日美中台三方在紅色地帶你來我往,挑戰先前管控各方「相互不滿」現狀規則,讓台海現狀的「指針」向衝突端移動。

戈迪溫強調,台海爆發戰爭絕非無可避免。美中台關係相當棘手,今日的危機來自管控失當,今日的「現狀」已不值得維持。事實上,各方照本宣科式地陳述維持現狀有多重要,不僅危險,而且突顯台海區域外交工作的貧弱。

那麼美中台三方該怎麼做?戈迪溫認為從近期事態發展來看,想要讓台海現狀的「指針」遠離衝突端並非易事,挑戰更甚於以往,中國的民族主義、美國的反中情緒與高漲的台灣認同,都限縮了外交工作的空間。然而歸根究柢,美中可以跨出重要的第一步,不要再拿台灣當雙方衝突的擋箭牌,而是視為一個複雜糾葛、危機四伏的歷史議題,需要小心謹慎、手腕高明的外交工作。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經濟學人》選出2021進步最顯著的「年度國家」,這個南歐國家脫穎而出!
相關報導》 紅色星球又一驚奇發現!火星大峽谷底下暗藏一座「水庫」,和荷蘭一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