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菁英競爭從2歲就開始 淺談亞洲補習過勞文化

<p>(圖/pixabay)</p>

(圖/pixabay)

<p>(圖/pixabay)</p>

(圖/pixabay)

(圖/pixabay)
(圖/pixabay)

幾歲開始競爭,才能讓積極培育精英的父母感到安心呢?根據經合組織(OECD)統計,新加坡學生寫作業的時數為全球第三,15歲學童每周平均花9.4小時做功課,遠較全球平均5小時高。如此高壓與密集的學習,被視為新加坡人才水平高、教育體系精良的原因。但新加坡學生在精英化的教育下,除了白天去學校學習,晚上更是人人進補習班,有的還要學才藝,一整天累積下來的作業則是在「無盡的黑夜中」趕工完成。凡是爭第一、絕對不能落人後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如今新加坡菁英教育的金字招牌,但在背後,卻越來越引發新加坡人反思,甚至讓人感到絕望,教育真是如此嗎?

在高競爭的新加坡,學生在小六就會進行人生第一次志願分發,當地稱為小學離校考試(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成績用於升國中的分流基礎,依此將他們分流至適合的學校,詳細分為「六年制直通車」、快捷(學術)、普通(學術)或普通(工藝)四大流,這也將影響他們日後進入國內菁英大學的機會,該考試的結果可用台灣較誇張的說法「一試定生死」形容,有新加坡家長透露:「這場比賽在小孩兩歲的時就經已展開了。」新加坡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唸明星學校,每逢開學季,都會在補習班和才藝班門口上演排隊搶名額大戰,較熱門的還要提前通宵、打地鋪備戰,其中不乏一旁還是小小孩的家長,為了都是能讓孩子好能再好,日後能分流至最頂尖的學校。

但除了補習、學才藝還不夠,部分新加坡名校,還要求家長要到學校進行每週數小時的志工服務,在上班前除了送孩子上學,還要進教室與學生陪讀,這些家長全照單全收。在媒體發表的報告中,一個如此注重教育的國家每年有7.2億美元(199億新台幣)的補教業產值,學生頻頻在國際競賽與考試中備受肯定也擦亮了新加坡補教業的金字招牌。尤其在數理科,更打入中國與全球市場,讓許多高收入家庭希望也能讓孩子接受新加坡式的課外教育。

在光鮮亮麗的成果背後,回到這些正在新加坡高壓教育體系下的學生,他們雖然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測試(PISA)中屢屢創下前三名佳績,但根據新加坡自殺防治團體SOS統計,自殺是10-29 歲當地人的死亡首因,最近幾年求助自殺防治熱線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2016至2017年有1883名10至19歲的年輕人,2017至2018年增加到2059人,本應開心成長的年紀卻已有眾多孩童想走上絕路。雖然快樂學習不可能存在,但過度高壓下造成學生過勞,甚至小小年紀就備受焦慮與壓力折磨的情況,確實讓人心疼。

【實習記者蕭詩穎/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