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8個傻瓜 重現新社海梯田金黃稻浪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擁有台灣最大的臨海梯田,被當地噶瑪蘭族人視為「萬物養生之地」,部落裡的「8個傻瓜」,8年前重拾鋤頭,依循傳統農法,恢復金黃稻浪景象。(羅亦晽攝)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擁有台灣最大的臨海梯田,被當地噶瑪蘭族人視為「萬物養生之地」,部落裡的「8個傻瓜」,8年前重拾鋤頭,依循傳統農法,恢復金黃稻浪景象。(羅亦晽攝)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擁有台灣最大的臨海梯田,被當地噶瑪蘭族人視為「萬物養生之地」,隨著部落青年外移,休耕農地增加,部落文化衰萎,為延續傳統文化與海梯田等農村景觀,部落裡的「8個傻瓜」,8年前重拾鋤頭,依循傳統農法,恢復金黃稻浪景象,並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村願景,同時也將梯田開放給新社國小學童做為田間教室,讓孩子們透過實際行動,傳承部落傳統文化。

海風伴溪流 祖先智慧種稻

位在台11線的新社部落,是全台噶瑪蘭族最大的聚集地,過去族人開闢梯田,利用從太平洋海面吹來的水氣,及海岸山脈富含養分的溪水,灌溉種植稻米,然而隨著部落年輕人外出工作與人口老化,越來越多良田休耕,族人難以想像梯田豐收景象,直到近幾年,部落青年返鄉,推動有機農業及友善耕作,恢復夏天金黃稻浪美景,同時也吸引了許多旅客走訪。

新社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禎祥說,部落人口在1980年代工業起飛時代大量外流,以致農業人力短缺,且當時農藥興起,除能減少除草所需的人力與時間成本,還能增加稻米產量,於是留在部落種稻的長者開始從最傳統的人工方式,改成慣行農法來種稻,只是長者年紀漸大,無力耕種,農田也因噴藥變得了無生機,直到近年,大家才意識到農藥對大地的傷害。

部落青農宮莉昀8年前因婆婆過世在新社留下土地,遂和先生返回部落務農,卻發現人口外流,且新社國小只剩13個學生,萌生推動有機農業想法。她和舅舅潘銀華、返鄉青農潘國祥等8人,遵循傳統噶瑪蘭祖先的智慧種稻,用最傳統、最原始人工方式除草、撒肥,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來做田間耕作,儘管被部落耆老笑稱是「8個傻瓜」,他們仍堅持己念,甚至將其當成動力,成立「8個傻瓜」有機農作區品牌。

種米護生態 水鳥螃蟹現蹤

8個傻瓜除在部落梯田成功種出好吃的米,在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農糧署東區分署等單位協助下,陸續將溪邊、海邊消逝的生態找回來。

宮莉昀說,現在稻田漸漸成為水鳥、候鳥棲地,溝邊陸續可以看見原生螺類蹤跡,偶爾還有螃蟹大搖大擺地走著,同時還在北部找到消失已久、部落傳統祭祀所需的毛鞘蘆竹,經栽植後漸漸開始復育。「當部落有大片的土地、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土地若能種出稻米,青壯人口回來有穩定收入,學生就會回來了」。

梯田變教室 學童承襲古法

新社部落族人復育梯田後,也開放新社國小學童當作田野教室,實際參與插秧、除草、施肥、撿福壽螺等水稻生長歷程,收割前,也會舉辦田裡寫生,以畫筆留下稻穗成熟的景象,同時也和他們一同前往山林裡,紀錄民族植物種類、位置及座標,透過實際行動傳承文化,並製成繪本存放校園,讓這些珍貴的資料能永傳流傳。

8個傻瓜有些成員因人生規畫,離開部落,不過「8個傻瓜」卻像友善土地的理念,持續留在族人心中,且恢復金黃稻浪的景象,並非部落的終點,潘偵祥說,未來將朝著「友善稻作示範區」為目標,除了告訴孩子,也讓其他部落看到,友善耕作是平衡環境最好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