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髖關節問題恐影響一輩子 初產婦是高危險群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小雨是位初產婦,剛產下一位女嬰,還未出院回家,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即告知家長,從寶寶的理學檢查發現有髖關節不穩定的情形,可能是「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出院後要定期回門診追蹤。讓小雨回憶起媽媽也曾經告知她,小時候也被醫師診斷出髖關節有問題,嬰兒時期就曾穿過2個月的吊帶。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陳文發醫師說明,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簡稱DDH),是種自母胎到出生、長大過程中,因各種因素導致關節不穩、半脫位甚至脫臼。以前所稱的先天性脫臼(Congenital hip dislocation),即是指髖關節完全滑脫的狀態,屬於最嚴重的類型。早期命名為「先天性」也不完全正確。事實上,DDH是種發育過程中,連續發生的慢性病態,如不給予導正治療,最終可能導致長大後跛行,造成終身的遺憾。


陳文發醫師進一步指出,DDH發生率約千分之1.5,女生機率比男生高,如果孕婦有DDH的家族史,或在產檢時發現羊水過少、胎兒臀位產、胎兒是第1胎或多胞胎、新生兒斜頸、腳掌內翻等,都會造成DDH發生的機率增加。


要如何診斷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呢?陳文發表示,一般嬰兒出生後,會在嬰兒室接受常規的理學檢查,包括巴羅檢查(Barlow test),觀察新生兒髖關節是否有異樣或異聲,以判斷是否有髖關節不穩定或鬆脫問題,並進一步以歐特蘭尼檢查(Ortolani test)測試是否可以徒手復位。如果都有上述情形,則需進一步轉介兒童骨科追蹤治療。外觀上,需要特別注意嬰兒是否有斜頸、腳掌內翻。在健兒門診中,有些父母會跟醫師提到嬰兒雙腳或臀部的皺褶不對稱,這個也是初篩需要注意的環節之一,但並不代表一定就是DDH,根據研究發現,約有25%正常的嬰兒也會出現臀部的皺褶不對稱。


近幾年許多醫院或診所都有執行自費髖關節超音波檢查,可以更敏銳並準確地早期診斷DDH,超音波檢查的好處是無痛,且沒有輻射線暴露問題,操作時間短,但適合年齡3個月內的嬰兒。一旦發現問題,將依照病情分級,給予家屬衛教後,安排後續門診超音波或X光追縱,或是轉介骨科治療。


陳文發說明,在照顧上,包覆小孩下半身時不應強制將雙腳伸展併攏並打直壓平,這樣不利髖關節發育,因為在母體內身體其實是處於捲曲的姿勢,傳統上用背帶背孩子比較不容易造成髖關節問題。早期診斷DDH可以使用吊帶治療,如果晚期發現則需要開刀治療,且預後也比較差,並可能終身跛行。


更多NOW健康報導
身陷火場如何逃出「生」路? 打火哥教你火災求生術
【死亡累計7例】台灣新冠肺炎 死亡案例事件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