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論壇《黃丙喜專欄》從說道到說服:研讀中華古籍的科學方法

黃丙喜,台科大酷點校園董事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芬蘭阿爾托大學管理講座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管理博士、美國國務院IVP訪問學人。
黃丙喜,台科大酷點校園董事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芬蘭阿爾托大學管理講座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管理博士、美國國務院IVP訪問學人。

▲黃丙喜,台科大酷點校園董事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芬蘭阿爾托大學管理講座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管理博士、美國國務院IVP訪問學人。

站在世界地球村的立場,復興中華文化的精義在於如何讓現代的人,無論中外,都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它的古籍經典的理論學說,看的清楚、聽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世界各種文明的古籍經典是可以讓人一讀再讀的著作。它含有許多古人精萃的觀察、經驗和體悟,大部份見解在當時是眾人可以接受的說法,其中不乏一家之言的理論。但是,理論不等於真理,錯把經典當真理來膜拜是我們閱讀經典的第一盲點。

研讀中華古籍的科學方法

科學所涉足的是理論而非真理,文學涵括的價值和意義也應該相同。理論是對學科中的事實和關係所做的暫時性的闡釋。任何一門學科提供的知識都可能是暫時性的,因為,我們面對的外在環境、主客觀條件及相關因素總是隨時隨地在做改變,而且當時的假設又苦於沒有科學的工具和方法去給予印證。

經典所談的內容很多涉及預言,特別是科學昌明的十八世紀之前。人類面對不可知的未來,預言是必然的需求,也是一個必要的技術、知識和智慧,不必因某些市井道士宣稱的通天行徑,而貶低人們此一正常行為。這是知識分子要明確認知的社會和人性。

預言等於假設,這是讀經典時首要的正確認知。所有科學家都相信自已研究的自然界是有序而且合乎規律的。心理學家班吉明·萊赫認為人類的行為在某一程度上是可以預言的,即使我們時常覺得自己可以隨心所欲,不必服從自然的規律。這些想法可能部份是正確的,但心理學家還是相信,我們的行為比絕大多數人想像的更有序,而且更可預言。

預言等於科學研究中的假設。假設被檢驗印證為真,就成為暫時真實的理論。理論的日新月異來自於科學家們對它的不斷檢驗。為了檢驗此一理論,首先要根據該理論提出某些預言,也就是假設,然後設計某些研究來了解該項假設是否得以證實。

問題是,因果關係看近簡單,想來容易,其實存有許多自以為真的謬誤。廿世紀以後,科學界發現,理論不但要印證假設為真,還得印真因果關係不是偽。對於研讀古籍,我們因此多了項功課。

易經是中國古籍中最符合科學方法的經典

易經是群經之首,也是中國古籍中最符合科學方法的經典。它以科學的方法為基礎,進行系統的觀察和記錄,而後根據專家學者群的經驗和智慧,做出批判性思考。唯一比較缺乏的是,針對人性行為的一些詮釋和推論缺乏科學的證明。這不是當時古人的錯誤,而是當時沒有科學實驗工具。我們現代不乏有可供精確檢驗此一理論和假說的方法,如果仍全部沿用古人的詮釋,是對經典的不敬。把一切經典中的理論和學說教條化或神格化更是知識的無知。

何為證據?這些世界古籍經典面對現在和未來知識印證和教育傳播的嚴肅挑戰。證據的質量如何?量化變量間的統計有何關係?如何又從數據中得出結論?中華文化的發揚當然必須接受這種試煉。

這些證據是否還有其它解釋?隨後還需要了解甚麼?這一連串的科學研究的質問也是中華古籍經典現代化所要解答的問題。

證據的來源可以是經驗證據,經由公開的、可觀察到的行為得到應有的證據。採用現代的、跨學科的研究和作業方法,對其中的一些有疑問的假設,設計某些新的檢驗,來印證此一假設是否為真實,客觀謙虛,從容大度,中華古籍經典的價值就會更受到全球世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