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別為了除害蟲 燒光良田

工商時報【杜蕙蓉】 國內資本市場活絡,帶出生醫股的新能量,已成為近年吸引海外專家回歸和國外生醫公司想來台掛牌的主因,而美國最大創投凱鵬華盈和奧博資本也都將引進企業來台上市,不過,這個被外資視為台灣的優勢,可能很快就要被技術官僚的怕事給毀了。 櫃買中心預計明年元月推出的「強化興櫃公司的財務業務監理機制暨發揮輔導證券商職能」,就被認為將嚴重打壓正在起飛階段的生技產業和正須要強力轉型的電子業。 證券業者指出,當初會有興櫃市場的機制,主要是杜絕地下未上市盤商的氾濫和一些假股票的事件,是把興櫃市場做為初級市場,而非預備市場,但現在的法令修改卻是把興櫃當成預備市場,兩者的規範和目標是完全不同的。 相較於美、歐、日,甚至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大陸的扶持生技產業,我們政府不僅端不出像樣的牛肉,在政治口水戰,還常常把生技產業拿來當祭品,會的可能一點點,卻什麼都要管,大格局政策沒有,小細節法規一大堆。 實際上,不只是將實施的財務監理制度,今年募資的生技公司,每家幾乎都是要求補件2次才過關,說穿了,補件的動作只是為了杜攸攸之口,表示主管機關有認真辦事,買一個以後出事的「責任險」。 這次OTC預計實施的財務監理機制,傳是因康富財報交不出來,無預警暫緩出具2012年財報被OTC停止交易、基因的旗下的胖達人香精麵包風波。 無可諱言的,政府為投資人把關公司營運立意並無不好,但生技產業不同於其它產業,新藥開發的價值,除非開發過程就授權,否則在藥品上市前是不可能有業績貢獻的,如果為了配合法令要求的營收財報,新藥公司還得去搶代理,或者投入保健食品,有何意義? 如果主管機關不想承擔責任,那麼就應該把興櫃市場改為風險市場,提醒投資人要注意安全,保障自己的權益,而不是用嚴格的法令讓創新公司很難從資本市場找到資金活水,而忘了原始的初衷。 興櫃風暴才要引爆,主管機關馬上就要再設創櫃板,真是不知道政府政策是什麼?扶持產業應該是要用高度和深度去制定政策,吸引國際資金進駐,一畝好田不會為了有害蟲,就把田都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