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真與假?台灣好報主辦媒體線上交流分享會

【記者 邱奕懿/台北 報導】

疫情期間6月19日上午10:20~12:00一場媒體從業者交流分享會,藉由網路視訊在「地球」上舉行。交流分享會主題為「新聞的真與假,如何因應假新聞?」由台灣好報主辦,台灣好報社長宋智忱擔任主持人。

圖:「新聞的真與假,如何因應假新聞?」媒體從業者交流分享會

媒體交流分享會邀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林如森教授、佛光大學傳播系宋修聖教授,就面對疑似假新聞事件如何因應?近年國內外疑似假新聞事件案例分享等主題先進行理論分析講解。另邀請線上媒體記者經驗分享,受邀記者有:旺報王雅芬、臺灣人民報社長巫月樺、台灣電報社長江文賓、台灣導報蔡淑娟、台灣導報林獻元、台灣好報鄭儷絲、指傳媒張世昌、民生好報廖宥婷、藍雀新傳媒社長許永傳。

媒體從業者交流議題包括:

1.新聞來源的真與假如何判斷?

2.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來源判別與處理的素養?

3.面對高關注議題時如何平衡新聞來源及受訪者意見?

4.面對疑似假新聞事件,如何因應?

5.媒體從業人員舉例分享自己處理新聞事件的親身經歷。

6.預設立場的新聞事件如何判別與終結。

7.其他實地採訪經驗分享​

網路視訊約二個小時,二位教授與媒體從業者充分進行線上交流分享,會議論述與發言精彩,氣氛熱絡!

台灣好報社長宋智忱引言致詞表示,新聞的真與假一直是網路上各方關注度很高的議題,新聞事件應該本著良知善用公器,謹慎多方求證,客觀報導。網路時代,新聞擴散的效力無遠弗屆,從業人員收到消息來源時該如何判斷,防範不實報導大肆散播,使自己一不小心掉入陷阱,也成為助攻的惡勢力。新聞從業人員該有的態度與辨識或處理方法有哪些?希望透過本次分享會,分享各自在第一線的實務心得及如何看待似是而非、真假難辨的新聞。為了讓真相如實呈現,讓社會有更好的輿論空間,同時兼顧大眾擁有知的權利,不論哪一種媒體皆應該嚴肅看待這個權利與職業,從第一線把關,齊心讓涉及不實的報導消失,堅持做最好的媒體人。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林如森教授,本身也曾經是記者,他以傳播學者的角度對假新聞做了深入分析。如由信息的傳播途徑與過程來看,其中每一個環節稍有不慎都會是假新聞造成原因,記者與媒體在製作、傳遞新聞消息時,千萬不能大意!

林教授認為,BBC出現一連串失實新聞報導,記者無論是否沙磊,從專業角度看實在有失國際大媒的形象。在網路發達的時代,全世界對新聞的接收與關注,仍無法接受像BBC這樣以錯誤資訊大肆散播,可說是完全暴走!

佛光大學傳播系宋修聖教授,也以「新疆棉-血汗棉」事件提出看法。他認為BBC記者對疆棉報導有許多至今無法證實,因疆棉報導甚至影響經濟產業,有席捲全球波及甚廣之勢至今未能平息。疆棉報導事件對閱聽大眾、媒體記者都是很好的教材,宋教授建議看新聞維持清醒頭腦與雪亮眼睛「停、聽、看」,不盲從輕信把持自己的判斷力,遠離假新聞不是難事!

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師市合一的五家渠市棉花種植基地。2018年10月4日本報宋社長組團新疆採訪行攝於五家渠市棉花田。

圖:世界優質棉疆棉機械化種植生產

針對假新聞分享會聚焦了一個重要議題:不是只有小媒體或網路媒體才犯了不實報導的錯誤,即使是國際知名媒體,從業人員若不謹慎亦可能涉及錯誤不實報導,近期國際媒體BBC涉及多件新聞錯誤不實報導,成為話題!從台灣口罩生產數字不實、疫情隔離房間像監獄、記者沙磊(John Sudworth)的疆棉議題、貴州人臉辨識議題等等,分享會上形成討論焦點,紛紛對國際大媒如BBC竟也如此輕率無法認同。

透過媒體人的力量,讓新聞事件以真相呈現,一起讓我們的閱聽環境更優質,遇到新聞事件的判斷方式,分享會形成共識:

1.對新聞事件持懷疑態度

參閱、搜集各方資料後,如果事件只有單方陳述意見,內容不合常理,令人難以置信有可能涉及不實報導。

2.平衡新聞來源及受訪者意見

採訪時勿用引導式提問,讓受訪者斷章取義回答。如果報導來自您不熟悉的領域與組織,請查看該組織的「關於」區塊以進一步瞭解並判斷。

3.相片、影片來源須自行拍攝或有合法授權

不實報導經常使用經篡改的圖像或影片,有時候也會盜用真實的相片來斷章取義、混淆視聽;因此可以搜尋這些相片或圖像來確認原始出處。

4.新聞事件的日期

不實報導可能會出現不合理的時間順序,或是篡改事件的發生日期。 時間差及時代背景、事件背景皆可查證。

5.查核證據及平衡報導

檢查資料來源,以確認報導內容的正確性。如果證據不足或找來匿名的專家背書,就有可能涉及不實報導。

6.參考其他媒體報導

各家媒體皆有自己的立場,如果沒有其他新聞來源報導同樣主題,正反面的內容,便可能是不實報導;如果有多個具公信力的來源都報導了相同的內容,新聞內容屬實,機率較高。

7.報導是否只為博君一笑或無當事者意見

不實報導和幽默或反諷只有一線之隔,新聞來源是否只有作者以嘲弄時事方式呈現,以及報導是否無當事者想法。

8.刻意捏造的報導內容

閱讀報導或撰寫新聞報導時,記者應永保批判性思考,僅分享認為可信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