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入限制芯片設備出口陣營 美國完成對華合圍?

芯片
美國正迅速加大努力,試圖阻礙中國在半導體行業的進步。

本周,日本政府宣佈限制出口半導體製造設備新規定將於7月23日正式生效。3月份日本已宣佈對23種高性能半導體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

新規並未指明針對中國,而是限制包括中國在內的160個國家,但中國佔其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規模的三成左右,佔比最高。

23種出口管制設備涵蓋半導體清洗、成膜、光刻、蝕刻、檢測等多個環節。日本經濟產業省稱,此舉主要為防止半導體被用作軍事用途,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安全環境。

中國商務部回應稱,這是對出口管制措施的濫用,是對自由貿易和國際經貿規則的嚴重背離,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日本的加入意味著什麼

從特朗普時代,美國就開始逐步對中國進行芯片(晶片)禁運,然後進一步延伸到芯片製造設備。早在2018年,在美國要求下,荷蘭已對華禁運其阿斯麥(ASML)公司生產的最先進極紫外線光刻機。

除了技術方面的限制外,美國投資者還被禁止持有或交易中芯國際股票。
美國投資者還被禁止持有或交易中芯國際股票。

拜登上台後,謀求進一步在全球芯片產業鏈中排除中國。白宮一位安全顧問稱,以前限制芯片出口的理由是「只需要比中國領先幾代」,現在是「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保持足夠大的領先優勢」。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艾倫(Gregory C. Allen)則認為具體策略上講體現在四點,首先禁運用於人工智能等行業的高端芯片;禁止使用EDA軟件,可阻斷中國企業的芯片研發;禁運美製半導體設備,阻斷中國企業在高端芯片製造的發展;禁運半導體設備零部件,阻斷中國企業在半導體製造設備方面的發展。

其中第一點已經實現。去年10月7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宣佈對芯片出口實施新的管制。其中禁止向中國銷售18納米及以下的DRAM芯片、28層及以上的NAND閃存芯片、14納米及以下FinFET工藝的邏輯芯片生產工具,即刻生效。

隨後,禁運開始向製造設備和零件延伸。雖然最先進的極紫外線光刻機已經對華禁運,但中國還能進口應用更廣泛的深紫外光刻機,而全球有能力生產深紫外光刻機的只有荷蘭的阿斯麥和日本的尼康。

Nikon lithography machine is on display during the 4th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CIIE) at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Center (Shanghai) on November 7, 2021 in Shanghai, China.
2021年上海舉行的中國進口博覽會,一家日本半導體公司的展台。

路透社稱,美國採取措施確保企業能保持競爭優勢,而這些措施要有效果,就需要日本、荷蘭兩個行業巨頭的合作。

今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分別會晤兩國首相,希望一同加強對先進技術設備的出口管制,並安排了三方會談敲定細節。3月份,荷蘭和日本分別宣佈了出口管制計劃。本周,日本公布了具體時間表。

「這將破壞日本公司的市場拓展,從監管的角度講,肯定會降低他們的競爭力,」日本大商社丸紅商事的中國經濟調查總監鈴木貴元表示,日本國內缺乏一個足夠大的芯片市場,這些出口限制對日本芯片設備製造商而言,將是一個打擊。

目前,日本芯片製造設備產業規模為300億美元左右,其中100億美元的訂單來自中國,居各個市場之首。

中國的反應

上述一系列針對中國的芯片禁令下,中國實施了首次反擊——5月21日,中方宣佈美光公司產品「存在較嚴重的網絡安全隱患」,對中國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造成重大安全風險「,影響國家安全。要求中國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

美光是美國最大的存儲芯片製造商,在電子設備中廣泛應用,中國市場佔該公司總銷售的10%左右。

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邢予青撰文表示,中國的企業顯然並不掌握半導體產業和技術的「阻塞點」。因此,無法對美國實施對等的技術禁運。

邢予青表示,但中國流行的說法是以市場換技術,現在美國開啟半導體技術上的禁運,這意味雙方關於市場換技術的默契的結束。不給技術,自然也就不要指望市場了。這是中國利用市場優勢的一次反擊,效果如何還要看美國如何出牌。

芯片
有些專家認為,芯片已經成為「現在的石油」,容易受地緣政治影響而觸發全球危機。

不過在日本的角度來看,中美撕破臉,也有好處。就在中國宣佈對美光公司監管之時,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美光科技將從日本政府獲得約15億美元資金,用於在當地生產下一代存儲芯片,這有利提升日本國內半導體生產,對台灣芯片生產形成後備力量。

位於上海的諮詢公司Intralink的分析師蘭道爾(Stew Randall)認為,中國企業雖然在出口限制下,將失去獲得很多日本設備和零件的機會,不過目前中國的芯片企業大多集中在較為成熟的生產節點上,不太會受到影響,但大家不得不靜觀其變。

長期來看,中國企業在全面的出口限制下,自研芯片能力將大受影響。比如,在設計環節所必備軟件——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EDA,該領域三家巨頭都是美國企業;製造環節的核心光刻機方面,中國也沒有獨立製造能力,而主要光刻機企業都受美國禁令的鉗制。如果擺脫現有技術成果,從零積累,投入資金和週期都太大太長。

而這些影響,將順著芯片繼續向產業鏈下游傳導——手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下降,比如華為不得不退出國際手機市場;電動汽車正在成為中國最有潛力的支柱產業,4月出口數量達到9.1萬輛,同比增長1028.5%,而電動汽車平均要使用約3000個芯片,是非電動汽車的兩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