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山城:利用了山嶽地形的土建防禦設施

日本戰國時代,帶有天守閣和石垣的城堡剛出現沒多久,大部分是利用周邊地形修築而成的山城。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偏僻,因而其遺構得以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並且狀態良好。

日本列島上大約有3、4萬座城堡遺跡。這麼多城堡都建於14世紀上半葉至17世紀上半葉大約300年的時間裡,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尋常的。其間,日本戰國時代(1467年-1615年)堪稱「大築城時代」。

說起日本的「城堡」,大部分人會聯想起白色的天守閣、高聳的石垣和水量豐盈的護城河。這種形態的城堡始於1576年(天正4年)織田信長修建的安土城。而日本戰國時代的城堡和現代人印象中的完全不同,大部分是利用山嶽地形修築的防禦設施。

削山填壑,修建土木工程

當時的山城為二元結構,包括為最終決戰而建的詰城「山城」和建在山腳下供平時生活的「居館」。也就是說,山城並不是用來住的。福井縣的一乘谷朝倉氏遺跡作為越前戰國大名朝倉氏的居館而聞名天下,它就是建在山腳下的居館。鮮為人知的是,居館背後那座山的山頂上曾經建有規模巨大的山城。


福井縣一乘谷朝倉氏遺跡(筆者攝影)

削山填壑而建的山城是詰城,戰時退守的最後一個據點。削掉山頂,修整成平地「曲輪」;像用巨大砍刀砍斷一樣,在山脊上砍挖出壕溝「堀切」;再用削、挖出來的土堆築作戰工事「土壘」。顧名思義,「城」真的是用「土」建「成」的。日本戰國時代的山城不是建築物,而是土木工程。

下面我們來看看山城的防禦設施。曲輪在日語裡也寫作「郭」,是用來駐屯士兵的,裡面只有兩三棟小型掘立柱建築(*1)。曲輪四周堆築著土牆「土壘」。土壘的前部和四個角被堆築成寬大的檯子,檯子上搭建箭樓「櫓」。當然,此時的櫓也並非近世城郭那種厚牆疊瓦的多層建築,而只是用四根柱子撐起來的簡易箭塔「井樓櫓」。


曲輪(滋賀縣上平寺城遺址)(筆者攝影)

如果山城修築於丘陵頂上,為了阻斷敵人從背後山脊發起進攻,人們掘地鑿出壕溝「堀切」,形成一道防線。多數情況下只挖一條,也有挖鑿多重壕溝的情況。


壕溝(大阪府飯盛城遺址)(筆者攝影)

戰國時代山城的構造中,還有一類防禦設施不容忽視,那就是「切岸」。切岸是指曲輪四周陡峭的斜坡,它並非天然的,而是人工修建的。作為防禦工程,修築山城時要花心思研究如何阻止敵人攀爬上來,因此切岸比曲輪、堀切、土壘更加重要。比如鹿兒島縣的知覽城和志布志城等,就是在白砂臺地的邊緣削建出近乎垂直於地面的切岸,並且高度超過20公尺,攀爬上去的可能性極低。


切岸(鹿兒島縣志布志城遺址)(筆者攝影)

(*1) ^ 不打地基,將柱子直接埋在地裡搭建起來的建築

想方設法加強防禦功能

前面介紹了山城的基本構造,到了戰國時代後半期,人們增加了一些應用型設施,進一步鞏固了山城的防禦功能。土壘不再是簡單地繞曲輪一周,壘壁有了曲折變化,這被稱為「折」。在那之前,人們只能正面迎擊敵人,而有了凹凸曲折的土壘,就能在凸出的部位從側面放箭射擊。這被稱為「橫矢」,往往在敵人攻入城堡的出入口「虎口」時發揮作用。


折(香川縣勝賀山城遺址)(筆者攝影)

虎口的結構也多種多樣。對於城堡來說,出入口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時也成為敵人進犯的入口。因此人們想方設法阻擋敵人輕易闖入。早期的虎口是「平虎口」,就是簡單地在土壘上開一個口子,但這樣敵人也能徑直進入曲輪。於是,人們設計出「交錯虎口」,就是在虎口兩側交錯修建土壘,避免敵人長驅直入。


交錯虎口(岐阜縣松尾山城遺址)(筆者攝影)

虎口進一步演化,人們在虎口靠城內一側用土壘區隔出方形空地,形成了「桝形虎口」。這樣可以把敵人包圍住,從3個方向放箭射擊。這被後來的近世城郭所沿用,於是現在我們能在眾多城郭遺址看到這種桝形虎口結構。

人們還在虎口前面修建了防禦陣地,用橫堀圍出一小塊半圓形的曲輪,並在兩側架設土橋,是為「丸馬出」。武田氏和德川氏都採用了這種結構,靜岡縣諏訪原城外堀虎口前面建的就都是丸馬出。此外還有方形的曲輪,是為「角馬出」,多見於北條氏和關東地區的城堡中。


丸馬出(靜岡縣諏訪原城遺址)(筆者攝影)

日本戰國時代,堀也得到了發展,其中引人關注的是「畝狀豎堀群」,一種在切岸處連續挖數條豎堀的防禦設施,其目的應該是防止敵人在斜坡上移動。福岡縣長野城四周佈滿近200條豎堀,這個畝狀豎堀群令人歎為觀止。


畝狀豎堀群(福岡縣長野城遺址)(筆者攝影)

此外,人們還在橫堀底部設置土堆,用於阻止敵人在壕溝內移動,是為「堀內障礙」。堆起畝狀土堆的叫作「畝堀」,像障子(紙拉門)木框那樣把底部劃分成井字形的叫作「堀障子」,這兩種結構多見於北條氏的城堡。1587年(天正15年)左右,北條氏為抵抗豐臣秀吉大軍而修建的靜岡縣山中城,橫堀裡就挖建了充足的畝堀和堀障子。


堀障子(靜岡縣山中城遺址)(筆者攝影)

開始出現有石垣和居住設施的山城

進入16世紀以後,從長野縣松本周邊、岐阜縣、滋賀縣、兵庫縣西部到岡山縣東部、九州北部等地,開始出現修築石垣的山城。不過,彼時石垣只用於城內部分區域,高度也不到4公尺。到了16世紀中期,滋賀縣觀音寺城已經全域採用石垣,並且使用了大量長度超過1公尺的石材。經認定,其中還有超過5公尺高的石垣。人們認為,觀音寺城的石垣運用了金剛輪寺等寺社的營建技術。


高高的石垣(滋賀縣觀音寺城遺址)(筆者攝影)

在戰國大名中,三好長慶積極地採用石垣來建造城堡。他改建大阪府芥川山城時,就用巨大石材沿山谷(山脊與山脊之間)築起石垣;大阪府的飯盛城幾乎整座城都是用石垣修築的。胸懷一統天下大志的織田信長和三好長慶將石垣用於修築居城,這一點耐人尋味。


使用巨大石材修建的石垣(大阪府飯盛城遺址)(筆者攝影)

關於三好長慶的居城,山腳下並沒有發現適合作為居館的地方,而山上則有居住空間。芥川山城的挖掘調查結果證實了這一點,人們從山頂本丸(內城——譯注)發現了居住設施的地基。到了戰國時代後半期,大名級別的居城已經從詰城和居館的二元結構,變成山城裡也有居住空間了,估計是供家人居住的。通過挖掘調查,滋賀縣的小谷城和觀音寺城都發現了相當於會場的大型建築地基。


滋賀縣小谷城遺址。在挖掘調查中,人們發現了居住設施的地基,這證實當時三好長慶已經讓家人住進山城了(筆者攝影)

很多人說參觀山城遺址,什麼都看不到。其實曲輪、土壘、堀切等防禦設施遺跡至今仍完好地保留著。在山中信步,尋訪這些遺構,可以親身感受戰國時代的氣息,沒有比這更令人興奮的了。希望大家身臨城堡遺址,親眼驗證一下,你應該能看到城堡主人曾經統轄過的村落、領地、主幹道v路、河流、港灣,乃至敵方山城,等等。而這一切都在向我們述說山城所見證過的歷史。

中井均 [作者簡介]

滋賀縣立大學人類文化系教授。專業為日本考古學,主要研究對象為日本中世、近世城郭及近世大名墓。1955年出生於大阪府。畢業於龍谷大學文學系史學專業。曾任長濱城歷史博物館館長等職。2011年被聘為滋賀縣立大學人類文化系副教授,2013年起任現職。主要著作有《城館調查指南》(山川出版社,2016年)、《彩色圖解日本城堡》(新星出版,2009年)、《近江之城:從城堡看湖國戰國史》(SUNRISE出版,1997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