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飲暴食、嚴苛瘦身、吃減肥藥或瀉藥......最新研究:全球未成年人有五分之一飲食異常!

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兒童和青少年每5人至少有1人表現出異常飲食行為的跡象。異常飲食行為以往沒有獲得足夠重視,但愈來愈多人受其所苦,飲食失調逐漸成為嚴重的公共健康議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異常飲食行為(disordered eating)介於正常飲食與更廣為人知的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之間,馬里蘭州的飲食失調中心(The Eating Disorder Center)創辦人兼治療師洛琳(Jennifer Rollin)表示,異常飲食行為與飲食失調相似,可能的表現形式包含嚴格的飲食規範,例如一天吃多少、吃什麼,或根據某天攝取的食物安排運動量。

洛琳補充,表現出異常飲食行為的人,有可能會發展成飲食失調。對診斷為飲食失調的患者來說,這些飲食規範會更加嚴格,讓患者感到痛苦甚至損害身體機能,「重要的是認知異常飲食行為和飲食失調都是嚴重的問題,需要受到專業協助與治療」。

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20日刊載的一份報告分析來自16個國家的32份研究,發現全球22%的兒童和青少年都有表現出異常飲食行為,而且在女孩、青少年和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的族群當中,這些異常行為出現的比例更高。

根據這篇報告,由於兒童也許會擔心被指指點點而隱匿自己的症狀,導致異常飲食行為得不到妥善治療。研究主要研究者羅佩茲—吉爾(José Francisco López-Gil)是西班牙卡斯提亞—拉曼查大學(University of Castilla-La Mancha)健康與社會研究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他指出,基於報告的分析對象是兒童及青少年的自我評估資料,這份報告呈現出的內容與真實情況之間可能存在差距。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兒科學助理教授永田(Jason Nagata,音譯)表示,如果納入新冠肺炎大流行時期的資料,異常飲食行為的比例可能更高。異常的飲食行為如暴食可能讓心臟、腦部、肝臟和腎臟等器官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兒童與青少年的異常飲食行為是嚴重的問題,早期發現和介入治療很重要,可以避免更長遠的影響」。永田指出,這份報告的發現能夠幫助健康領域的專業人士、教育者和家長了解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然後找出預防和治療的對策。

羅佩茲—吉爾表示,接下來團隊會深入探討異常飲食行為的成因,同時他們也希望民眾和相關機構著重識別未成年族群的異常飲食行為跡象,並且提供他們幫助。他說家長應該注意自己和孩子是否出現異常飲食的跡象,例如過度關注體重或身材,自我身體形象產生扭曲,執行嚴苛的節食,使用減肥藥,暴飲暴食,還有催吐、服用瀉藥等清除行為,這些跡象都是危險訊號。

洛琳補充,異常飲食行為的表現形式,也有可能是患者縮減他們願意攝取的食物種類,如果他們破壞了這些規則就會感到焦慮或羞恥;體重計上的數字會影響他們的情緒或飲食行為或限制社交活動。永田說這類行為可能會讓患者放棄他們原先的日常活動,這也是一項需要注意的訊號。他強調,雖然青少女和BMI較高的族群出現異常飲食行為的比例較高,但無論是何種性別、種族、體型的人,都有可能表現出異常飲食行為,而且男孩、LGBTQ、非白人、大體型等族群即使出現徵象,也特別容易被忽略。永田說:「你不能光憑外表判斷他有沒有異常飲食行為。」

減重、飲食、食物、節食(示意圖 / 取自Freepik)
減重、飲食、食物、節食(示意圖 / 取自Freepik)

減重、飲食、食物、節食(示意圖 / 取自Freepik)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異常飲食行為的跡象,應當從正向、非批判的角度關心,並向健康保健機構或心理治療師尋求專業協助,盡早介入治療可以阻止異常飲食行為發展為飲食失調。如果青少年擔心自己的飲食行為,可以找家人、老師、學校輔導室或者掛門診。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狀況轉介更多專家協助,例如從藥物、心理健康、營養學等方面改善異常飲食行為或飲食失調。

洛琳表示,異常飲食行為和飲食失調都會影響生活品質,因為患者的腦中充斥關於食物和身體的想法,而異常的飲食行為會讓他們遠離原先的價值觀,「你該過充實的生活,而不是被食物、運動和體重消耗」。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