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物-神鵰俠侶張正、廖雲章 為移民工連袂闖蕩書市

中國時報【☉佐渡守(文字工作者)】 提起張正和廖雲章這對夫妻,關注過島內東南亞移民移工議題的人,應該都不陌生。朋友暱稱他們是「神鵰俠侶」,奉愛妻為領導人的張正笑稱:「雲章是『神』,我是『鵰』。」然而朋友們都知道,重點是在「俠侶」兩字,因為他們的熱腸熱肚、為移民工奔走的俠義,才是像磁鐵般吸引販夫走卒乃至企業大老闆主動親近、挺身贊助的原因。 張正曾擔任專為在台東南亞移民工服務的《四方報》總編輯,廖雲章則曾是《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及《四方報》中文主編。即使夫妻倆人目前已先後離開立報集團,仍持續投身推動東南亞語歌唱節目「唱四方」、「移民工文學獎」以及未來的移民工足球大戰、東南亞童書團購等活動,並在社群網站上積極宣傳號召。 張正個性灑脫、做事生猛,外表斯文但喜歡在熱炒攤上捲起褲管大快朵頤。比起衝動的張正,廖雲章總靜靜在一旁關照許多人、很多事,在社會蜂擁盲動時,她還是在自己的步伐中沉著。長年的記者訓練,使倆人都具備了敏銳的觸覺與靈動的文筆。今年10月,這對俠侶將連袂闖蕩書市,月初由張正的《外婆家有事》(貓頭鷹)先行叩關;廖雲章的《流浪西貢一百天》(二魚)將於月底接續進擊。 東南亞是台灣未來的答案 《外婆家有事》是張正長達8年,關注及接觸東南亞移民工的第一手觀察,書中輯錄的文章原散見各平面與網路媒體專欄。「獨立評論@天下」主編何榮幸身為第一個讀者,形容道:「張正的文章常常挑戰文化禁忌,編者提心吊膽,讀者卻看得很爽。」 在創辦《四方報》之前,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畢業的張正,曾赴越南胡志明人文大學研習越語。在新書的「遠眺篇」裡,論題從民歌之戰、中秋節、鴨仔蛋到莫那魯道與胡志明,甚至核能爭議,引領大家認識脫去刻板印象後的東南亞真實樣貌,其實與我們休戚相關。「近觀篇」與「思而行篇」則是8年來的議題觀察,以及與移民工近身接觸的心得。張正表示:「台灣本是混血島嶼,南腔北調才是正常現象。」台灣目前分別有數十萬的外勞、外配與新二代,東南亞不是問題,而是台灣未來的答案,所以張正說:「讓我們來學媽媽的話,讓我們一起了解『外婆家』的事。」 為了一封讀不懂的信 張正與廖雲章因為同在《立報》服務而相識相戀,在跨海留學的經歷上,也有學長學妹的承續關係。相隔3年後,廖雲章同樣來到胡志明人文大學遊學時,甚至十分巧合地接收了多年前張正住過的留學生套房。 赴越南讀書,其實並非尾隨夫婿的腳蹤,而是單純「為了讀懂一封讀不懂的信」而啟程──廖雲章認識的越籍幫傭阿心要回國了,阿心用越文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塞進廖家信箱。收到信後感動萬分的廖雲章,卻苦於一個字也看不懂。這份交心,怎麼回應?於是她下定決心,飛到越南學語文。 台灣與越南在空間和歷史上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十數年來,因為勞動力及跨國婚姻的串接,兩地的文化有了微妙的勾連。然而我們對越南有多少了解呢?《流浪西貢一百天》書中,廖雲章猶如補足了張正的論述裡無法顧及的西貢人情與生活風貌。在舊名西貢的胡志明市,這座浪漫雜亂又多變的城市,她啟動女性特有的細膩,光是「過馬路」一事,都能織出一篇生動的文化觀察;從「綁辮子」話題,也能訴說感人的生命故事。三個多月的遊學生活中,她結交來自各國的同學,體會到這個城市的國際與多元,更深入尋常越南百姓的家庭,探訪她們的真實生活,發現了過去所不知道的越南。 換個角度看世界 「與其走遍一座城,不如好好認識幾個人。」《流浪西貢一百天》最後的結語,具現了廖雲章最誠懇率真的個性。這也是許多攜傲慢出國、帶更多偏見回國的學子與遊子,最值得借鏡的觀念。 「語言完全不是障礙,偏見與歧視才是。」廖雲章說。國人狹隘的國際觀,眼裡常常只有歐美日,卻不識亞洲季風氣候區,或者與我們同樣食米的國家。不認識亞洲,卻空談世界觀。你可以不愛東南亞,但可以透過觀看東南亞,回頭映見你所愛的、輪廓更清晰的台灣。 張正說:「希望不認識我們的人來看這兩本書,希望大家的舊思維能換個新腦袋。」不管你是期待深度遊歷的背包客、人文關懷的社會工作者,或者以上皆不是,僅僅因為巷口河粉好吃、幫你照顧老人家的看護有趣,都不妨一讀這兩本新書。張正的評論集加上廖雲章的遊歷書,同時滿足理性與感性的左右腦。所以一起買,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