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銘宗的雞籠追想曲

已有台灣歷史、文化、民俗等著作40多種,文史作家曹銘宗首次推出結合考古、歷史、宗教的小說《艾爾摩沙的瑪利亞》(時報出版),省思帝國主義擴張之際在傳教、貿易與殖民思維間的矛盾,並以神祕的「聖母顯現」貫穿整部小說,以厚實的史料呈現雞籠早年的族群文化。

遺址出土 成小說元素

首次嘗試寫小說,在龐大的史料中要架構出西班牙在台16年的群像,曹銘宗謙稱自己並不懂小說技巧,「我記者出身,擅長調查報導,寫作習慣按照時間次序。」決定照時序一年年寫,並想到以男主人公若望一年一封給塞維亞的保祿神父的信,書信體方式帶出前後共18年,若望從抵達到離開台灣的歷史,曹銘宗說:「這樣結構簡單,我認為這也是最容易了解的寫法」。

2011年,中央研究院與西班牙學者組成的考古隊,在和平島進行當年西班牙人所建教堂「諸聖堂」遺址的考古,並挖掘出教堂後殿牆基及墓區,也出土了呈祈禱狀的人體遺骸,其中有幾具已鑑定是歐洲人,另有十字架、皮帶扣等西方文物。這些考古成果也成了曹銘宗的小說元素。

曹銘宗出生、成長於基隆,長期從事史普寫作,和平島附近即是他的生活圈,西班牙人17世紀在「艾爾摩沙」(台灣)的「雞籠」(基隆和平島舊名)建「聖救主城」,展開殖民、貿易、傳教的歷史,對他而言有著無比的吸引力,也開始產生寫小說的念頭。「西班牙人在台灣16年的歷史,對我來說不但是鄉里的歷史、基隆的歷史,也是台灣的歷史、世界的歷史。」曹銘宗指出。

北台灣「雞籠」的地位,相當於南台灣的「大灣」,這個小島因緣際會在400年前就已站上國際舞台,成為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最遠的殖民地,但因為歷史文獻資料相對少而被忽略。曹銘宗自2015年開始收集小說的相關史料,且他本身也擔任基隆市文化局和平島歷史文化調查研究計畫的主持人,在小說中安排一名導遊串聯古今,最後這個角色乾脆自己上陣。

百合盛開 如聖母之島

「我是先有書名,再有小說!」曹銘宗指出,西班牙人比荷蘭人更重視傳教,天主教又有「聖母顯現」的說法,他發現:「和平島山丘上每年4、5月盛開野百合,而西班牙船隊在1626年5月12日抵達和平島。歐洲自中世紀以來,白色百合被視為純潔的象徵,基督徒常用來供奉聖母瑪利亞,稱之『聖母百合』。可以想見,那天西班牙人感覺他們來到了『聖母之島』。」

雖然小說中沒有明顯的「壞人」角色,但殖民者便是通篇的「壞人」,且寫到荷蘭人滅絕拉美島(小琉球)原住民事件,以及西班牙人曾試圖屠殺15歲以上的淡水馬賽人。儘管如此,小說仍以「我相信世界上一直存在真、善、美、近乎神聖的人和事」開場,曹銘宗說:「我的故事是在惡劣的環境看到善良的心靈」。

最後拼圖 以小說填補

究竟,天主教的「聖母顯現」是否曾在台灣發生?曹銘宗表示,聖母顯現大都是發現聖母像流淚,或是看見聖母本人,他反問:「聖母不能有化身嗎?佛教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就是以無數的化身來幫助不同的眾生。我認為,只要相信天主的大能、聖母的慈愛,就可能會有聖母的化身,化身也是一種顯現。」

「瑪利亞女孩」雨蘭為何能成為引導若望的那個角色?曹銘宗說:「我認為就是單純,她的信仰很簡單,就是活出耶穌的樣式,先是學習耶穌的言行,進而效法耶穌的犧牲。」台灣史小說所缺的一塊拼圖,歷史所未記載的艾爾摩沙,曹銘宗以小說填補與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