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礙國貿?基改食安存議 消基會憂食品源頭控管

記者簡怡欣/台北報導

國際對基改食品造成人體健康影響仍存在爭議,消基會今(27)日指出,衛福部以增加貿易壁壘、已公告「基因改造黃豆及玉米為原料之食品標示事宜」等理由,將基改食品從《食管法》修正版本中剃除,保障民眾食的安全決心轉而表示沒有修法必要,態度讓人無法苟同。

《食管法》修正版本要求建立基改食品查驗登記、標示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建立追溯及追蹤系統等方式,但卻因法條規定過於瑣碎,有礙經貿邊境執行上的難度,只將低度加工品列為控管項目,並以現已有玉米及黃豆基改標示相關規定為由,而將基改食品修正案從《食管法》修正版本中剃除。

但消基會指出,以歐盟為例,在2003年即訂定4法規逾60條基改食品規範,詳列基改食品的進出口、風險評估與審核、可追溯與標示、及基改微生物封閉使用等。消基會認為,歐盟已詳列基改食品規範後,才再次開放美國基改食品進口,但台灣卻不但只有行政命令,甚至管理類別也只包括玉米及黃豆2樣作物。

而國際上更有著基改水稻、番茄、甜椒、馬鈴薯等,甚至美國也將再有基改鮭魚及基改蘋果,卻沒有法律可以禁止直接進口及規範管理。消基會質疑,台灣僅被美國食品安全中心列為「低度標示基改」,標準只和泰國、越南、印度等同等程度,但國際間仍有許多國家對基因改造食品控管比台灣還要嚴格,「嚴格標示基改」的國家則高達38國、直接禁止基改食品的國家也有3國。

消基會認為,無論是從經濟貿易或是以現有法規來看,基改食品修正案仍是必要改變,只要是使用基改原料的食品就該標示,讓民眾能有充分資訊,自行選擇是否購買基改食品,政府應以預警原則確實從源頭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