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時評-蔣經國日記公開 給兩岸歷史脈絡補課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日前舉辦發表會,公開了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的日記。台灣媒體普遍關注當年「中美斷交」時,經國先生記錄下「內心痛苦,身負重責只好理性處理,先安人心」等的心境。那段時間也是影響兩岸大變局的開端,且若立於「兩岸同為一個中國」的高度來看,這個變局其實是朝向良性發展前進。但遺憾的是,現今兩岸人民逐漸走向對立,其中一項原因即是台灣對於兩岸關係的共同歷史,已遭到刪節、隱瞞或誤導。

回顧41年前的12月中旬,1978年12月16日的凌晨2時,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求見經國先生,通知他美國將從1979年1月1日起,外交上所承認的「中國」,將從中央政府在台北改為在北京由中共政權所建立的國家。此對當時中華民國在國際間的地位來說,當然是面臨了重大挫敗與危機。也因此,當時有不少人擔心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將失去美國的保護,因產生了國家安全疑慮的「芒果乾」,而移居他國以求得以安身立命。

然而,美陸宣布建交後的兩天,12月18日起中共召開了第11屆全國黨代表大會第3次全體中央委員會議。而在這次會議中,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復出,主張放棄意識形態爭論和階級鬥爭,並宣布推動「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追求國家現代化政策。其實,追求國家現代化的發展,不再與台灣形成軍事對峙之勢,很可能是美國和中共建交的條件之一。

到了翌年的1月1日,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的外交關係正式生效,而中共在同一時間也對台灣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內容中宣布停止對金門實施砲擊,對台政策則改為「和平統一」,且還提出了當時尚未定名為「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方案。鄧小平認為,發展經濟與追求國家現代化,兩岸間不應在軍事上劍拔弩張,中共也不會急著要完成兩岸統一大業。

儘管那個時代在美國的約制下,中華民國政府已放棄了軍事反攻大陸,但仍號召「政治反攻」與「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亦即,我們以台灣的政治民主自由、經濟繁榮與社會富足,來與中共政權從事意識形態與成功經驗之爭,也希望透過經濟發展促成民主化的和平演變,讓兩岸間的差距減少而自然走向統一之途。

現在有不少獨派或年輕人常質疑,國民黨已背離了經國先生的「反共」立場。但事實上,經國先生晚年開放了老兵返回大陸探親,就說明了「反共」政策已隨時間和環境變化而調整。相對於對岸,鄧小平主政下曾主張「經濟學台灣」,而中共所實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證明已放棄了公有制的共產主義。

目前世界上仍屬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僅有北韓和古巴,再以過去「反共」為何現在不反?來「抹紅」主張兩岸和平發展與邁向和平統一者的立場,甚至指其為「出賣」台灣者,其實都存在著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脈絡,缺乏基本認識的問題。當前民進黨和獨派人士將兩岸關係推向了對立,其之所以能夠成功,歷史脈絡遭到割裂和誤導,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史丹佛大學此刻公開經國先生的日記,當可對兩岸的歷史脈絡給我們補上很多課。 (作者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