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時評--「馬習會」5周年的反思

今年11月7日是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5周年紀念日,北京中共中央及台北的馬英九基金會,將分別以學術研討會的方式來紀念兩岸最高領導人首度會談的日子。5年前的這一天,在全球超過百家國際媒體和六百位記者的見證下,兩岸最高領導人在兩岸分治66年後的首度會面,自具有兩岸和平發展與確認國家並未分裂的重大歷史意義。只不過,當時兩岸關係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展,在台灣並無法牽引後繼執政者繼續走下去,甚至於不久後還走向了兩岸對抗的回頭路。

對中共而言,追求兩岸和平發展進而和平統一仍是當前的對台政策,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面對面的會談,自是推動對台政策在歷史上的一大進展。因此,在新加坡「馬習會」屆滿5周年的時刻,依中共對重大值得紀念的日子來說,「逢5」和「逢10」皆舉行規模或有差別的紀念活動,今年「依慣例」舉行學術研討會來紀念這個日子,舉行紀念活動本身當不至於具有太多的政治意義。

然而,目前兩岸關係走向了敵對與對抗,其背後又有總統換屆大選剛結束的美國,在相當程度上主導了兩岸關係態勢的發展。因此,中共是否會在他們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中,刻意先在較為「非官方」式的場合釋放些重大的訊息,仍值得台灣注意與進一步的觀察。畢竟,儘管5年前的「馬習會」為兩岸和平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其實國民黨當時的氣勢卻正在墜落之中。

2014年11月底台灣地方「九合一」大選的結果,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地方執政的藍、綠版圖發生巨大重組。中央執政的國民黨遭逢自1997年以來最大的挫敗,由選前擁有4都和11縣市的執政地位,萎縮至剩下1都和5縣,而在野的民進黨則由選前的2都和4縣執政,擴張為4都和9縣市。

國民黨不僅在地方選舉中重大挫敗,接下來面對一年多後的總統大選,一度還出現了黨內實力派政治菁英「怯戰」的現象。後來洪秀柱以「拋磚引玉」的態度表達願披戰袍應戰,可是最終仍只有她登記參選及獲得提名。但沒想到的是,後來國民黨以洪秀柱的民調一直低落為由,又發生了陣前換將的「換柱事件」,終而在2016年1月的總統合併立委改選中,雪上加霜地再遭遇重大的挫敗。

從上述時空背景來看,「馬習會」其實是在國民黨即將大幅失去政治版圖前所舉行,而且也並未因此使國民黨在總統和立委大選中力挽狂瀾。對國民黨來說,或許認為「馬習會」具有為兩岸和平發展之途,預先「鎖定」為民進黨執政後能夠依循的路徑,但這樣的想法卻未免過於天真。事實上,從「太陽花學運」開始,國民黨在應變的方法與技術上失敗,已大致注定了其後大選中將走向傾頹。

「馬習會」彰顯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以及中共「實質上」也承認「一中各表」,因為馬英九當時只有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然而,由於兩岸間這類「隱含」式的政治操作藝術,並無法直白地普遍讓台灣民眾理解,加以國民黨對此的論述與宣傳又顯疲弱,因而未能使「馬習會」發揮正面的政治效應。

事實上,2018年韓國瑜捲起的「韓流」,讓國民黨一舉在地方選舉中收復大片失土,過程中還使「中華民國」頗有壓倒台獨之勢。由此經驗來看,國民黨應該思考如何將複雜的兩岸政治概念與論述,化為讓民眾易懂的概念與語言,以將兩岸關係導入和平發展的正軌,這恐怕是紀念「馬習會」5周年所應重視的課題。 (作者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