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點評--能「會」才是本事

兩岸領導人會晤五周年之際,馬英九基金會和大陸國台辦分別在兩岸舉行相關研討會,都對發展兩岸關係提出期許。馬英九還善意建議蔡英文總統與大陸建立一定程度的政治互信,以推動「蔡習會」,行政院長蘇貞昌卻代表蔡英文嚴詞回絕。蔡的本意究竟為何?她又如何看待蘇的代答?外界無從得知,但是兩岸當局的持續對立,與各界和國際所期待的區域穩定必然背道而馳應是蔡本人心知肚明的;在這一點上,蔡英文絕對比蘇貞昌來得清楚。
 
蔡英文曾就外界提起和大陸領導人見面回應表示,「聽起來蠻誘人的」。她在年初勝選連任後,又數度呼籲兩岸「和平、對等、民主、對話」,以及要求「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眾所周知,兩岸對話包括了不同性質、不同層級,既有所謂一軌、二軌,也有海基、海協兩會,又有陸委會、國台辦兩部門,最具歷史高度的即為兩岸領導人會晤。這些互動反映的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溫度,而目前全無互動則是最惡劣的狀態,使得台海近乎「臨戰」,應非蔡英文所願。
 
蔡執政四年多來,兩岸曾有的各種溝通管道完全中斷,若能恢復,對於蔡的政績無疑具有石破天驚的效果。何況她於一月間勝選後被問及「蔡習會」的可能性時曾說,只要有助台海和平穩定就「可以考慮」。但是蘇貞昌卻譏稱「不用什麼『會』」,「跟台灣主流民意不符合的『會』,大可不必(和對岸)互相唱和」。經他這麼一說,謀求兩岸重啟協商機制到底還是不是執政者的兩岸政策目標,就令人大為困惑。如果兩岸當局一直都未能相互溝通,蔡英文持續疾呼的和平穩定就徒託空言了。
 
兩岸授權的協商始自1993年辜汪新加坡會談,原總統李登輝譽之為「開啟了兩岸協商的新時代」;原大陸領導人江澤民評價為「邁開了歷史性關鍵的一步」。這是具備高度、格局和決斷的執政者才能獲致的成就。1998年辜汪二老又在上海進行了權威性的政治對話;行前被李登輝定位為「你們就是我的代表」的辜振甫還率團至北京與江澤民詳談,雙方既強調了共識,也沒有迴避分歧,本應可為求同存異以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打開大門。
 
遺憾的是,李登輝後來以「兩國論」違背了自己曾拍板定案的、用以和大陸達成九二共識的國家統一綱領與「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導致兩岸協商機制崩毀,並於陳水扁八年執政期間都因他未接受九二共識而無法復談。直到馬英九上任後,兩岸重新基於九二共識而恢復正常關係,並從兩會復談升級為兩部門聯繫,最終實現史上空前的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晤及進行全方位對話。
 
若欲破壞兩岸協商機制或者拒絕所謂「什麼會」,就再簡單也不過了,只要輕易推翻既有的政治互信基礎即可,這根本不需要什麼本事,甚至是完全沒有本事可言。若有本事,就應該在兩岸客觀分治的現實下,找出符合自尊及雙方互尊的對話途徑,這才是有真本領。說難其實並不難,李登輝的方法是從憲法延伸出一個中國的論述;陳水扁一度指出「一個中國,要從憲法裡找答案」,但他沒有付諸實踐。馬英九信守九二共識也不過就是遵憲行憲而已。
 
扁之未實踐恰恰反映了民進黨的難處,因為他們所謀求的台灣獨立和憲法以一中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是相違背的,所以說簡單也就不簡單,蔡英文才會僅止於口說依循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關係條例,但是怯於按照憲法來論述一中架構。如此一來,「什麼會」就都辦不成了,其代價是台灣失去和平安全的環境。蔡英文會認同蘇貞昌的論調嗎?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