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修的父與子 因夢想串在一起

中國時報【汪宜儒╱台北報導】 屏風創辦人李國修在四十一歲那年推出《京戲啟示錄》,紀念他畢生以手製戲靴維生的父親,也反應自己創建劇團的心路。他因治療癌症必須暫別舞台,一月一日的告別演出,演的就是《京戲啟示錄》。李國修的兒子李思源則在此時推出了新書《為夢想流的5種眼淚》,記錄留學生活點滴與父母互動的情形,李國修與妻子王月也推出教養書《119父母》,家庭的傳承與親子之間愛的回應,格外令人感動。 面對追尋自我的成長課題,在《30雜誌》的安排下,李國修與李思源有了一場對談。李國修回憶:「思源十三歲的時候,有一天突然用非常認真的口氣問我:『爸爸你是怎麼找到你自己的?』我很驚訝。我告訴他,你爺爺十六歲做戲鞋找到自己,我是十八歲加入世新話劇社才找到自己,你十三歲要怎麼找?你若要找到你自己,先找到你自己的興趣。」 李思源說:「爸爸常告訴我:一個角色一定要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做過什麼事情?來自哪裡?要去哪裡?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習慣什麼?要知道自己全部的事情。」 他說:「我開始想,如果連虛假故事中的角色,都必須擁有目標,那麼我們這些存活在地球上的人,又怎麼能順從流浪的心態活著?」 在李思源十五歲那年,李安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他也替自己下了決定。「我永遠記得,頒獎人一公布得獎者是李安時,我媽媽緊握著雙手,嘴角帶著微笑,淚水卻從她眼眶落下來,那是感動的眼淚。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了,我要贏一座奧斯卡。兩個月後,我決定去加拿大念書。」 在外求學獨立生活,李思源如同一般年輕人在完全沒有束縛的地方失去自我控制,他蹺課,也貪玩墮落,高中無法畢業。「我寫了一封信給爸媽,回頭整理了那三年,發生在我身上的改變,我從第一年寫到最後一年,在最後一頁我流淚了。當下我才知道,原來這封信不是寫給我爸媽的,是寫給我自己的。」李思源說,「在我追逐夢想的路上,我發現了五種最具意義的眼淚:離別、寂寞、悔過、信任、驕傲。」 看著兒子的五種眼淚,李國修認為是一種成長。李國修回憶自己剛滿卅歲那年,決定拋開電視曝光所帶來的名與利,出國遊學摸索未來。「我到東京一個半月、紐約五個多月,我不停問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一番掙扎後,我下決定回到劇場,成立屏風。」李國修不止一次說:「我這輩子只做劇團,而屏風只做一件事,就是開門、上台、演戲。我父親跟我說:『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就是功德圓滿。』」 不過,李國修少年時期在威權教育的情況去面對父親,其實是心裡戒慎恐懼,也因此,卅五歲當了爸爸的他在面對孩子時,一心想的是拿掉威嚴,建立一種愛、想像力、幽默感的朋友關係。 但走到人生的這個階段,李國修總還是常想起自己父親,雖是恐懼總還是透著愛。李國修回憶,從小到大沒有參加過母姐會或畢業典禮的父親,在他第一次出遠門到成功嶺當兵的懇親會那天,父親出現了。「烈日下,我看到父親遠遠走來,穿著筆挺的西裝,手裡拿著牛皮公事包。我心裡很清楚,那公事包裡什麼都沒有,是替我做面子。我看著他大熱天穿著西裝,汗流浹背,當場我淚流滿面。那是我離家最遠的一次,卻也是與父親最近的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