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打臉陳時中,靠「快篩」揪出大量感染者

520,蔡英文總統就任滿五週年的今天,本土疫情燒不停,已有多間醫院發生「院內感染」,連原本要清零的和平醫院也再度傳出感染,指揮中心一早更宣布要協助22縣市盤點熱區,協助設採檢站。這個決策,讓公衛學界直搖頭,「早這樣做,台灣的疫情,不至於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這一次,雙北疫情大爆發,5月14日,台北市長柯文哲就率先設置四座篩檢站(目前有核酸檢測、抗原快篩、抗體快篩三種篩檢方式,台北選擇先用快篩),揪出大量感染者及隱性傳播者,打臉指揮官陳時中過去的篩檢政策,適時還給「普篩」一個公道。

其實,「要不要篩檢、要不要普篩」的議題,指揮中心與學者專家的辯論長達一年時間。

去年初,台灣爆發第一波新冠疫情,隨著彰化白牌車司機引發多人群聚感染後,公衛學者開始擔心社區傳播的風險,陸續出現「普篩」的聲音,但指揮中心一直不動如山。

去年4月28日,指揮官陳時中還特地在指揮中心成立的第100天,化身為導師,親自講解台灣為何不對全部的民眾進行普篩?他說,核酸檢測(PCR)也許較為精準,但每次篩檢3000元,全國普篩要花690億元與大量時間精力。快篩價格較低,每次200元,全國篩檢要46億元,但準確率偏低,還須為大量的偽陰性、偽陽性煩惱。

冗長的記者會,一言以蔽之,台灣就是不需要「普篩」,但這並非學者所建議的「普篩」。

彰化縣衛生局踩紅線,葉彥伯被調查

公衛學者專家建議的普篩,並非針對2300萬人口的全部篩檢,共有兩種,一種是針對入境者的普篩,以防範病毒入侵;一種是只針對新冠確診個案及接觸者、居家檢疫、醫療照護防疫人員、居家關懷、長照據點長者及工作人員等五大高風險族群進行全面篩檢(包括無症狀者)。

多數人都搞不清楚,但指揮中心不管是哪一種建議,都已定調「不普篩」。

就在去年的8月17日,指揮中心公布國內一確診案例(案485),是長期居住美國的10多歲台籍少年,於返台居家檢疫期間,被彰化縣衛生局採檢為「無症狀」的確診者。

未料,指揮中心卻以地方違背中央「有症狀才採檢」的篩檢政策,下令政風單位調查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引起各界一片譁然。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左)與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右)於去年8月「血清抗體」疫調期中報告記者會。池孟諭攝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左)與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右)於去年8月「血清抗體」疫調期中報告記者會。池孟諭攝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左)與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右)於去年8月「血清抗體」疫調期中報告記者會。池孟諭攝

無巧不成書,剛好台大公衛學院協助彰化縣「血清抗體」疫情調查的資料分析研擬計畫,期中報告預計於去年8月24日公布,正是葉彥伯被政風處調查的敏感時間。

其實,「血清抗體」並非新的研究計畫,彰化縣從2005年就與詹長權合作,舉辦全縣萬人健檢,由於成績斐然,共吸引14國的公衛學者來台取經,葉彥伯也是全台唯一有公衛博士學位的衛生局長。

去年2月5日,當詹長權主持的「高教深耕研究中心計劃」進行審查時,會中有委員提議計劃是否可以為新冠疫情貢獻一份研究心力,詹長權所帶領的台大公衛團隊因應委員要求,開始在彰化縣,協助新冠肺炎相關的調查和研究,而血清抗體調查就是其中一項。

科學事件染上政治陰影,醫衛界出現寒蟬效應

當時,詹長權對外說明,國內有很多防疫的需求,加上葉彥伯是國內結核病、傳染病的專家,他很多決策都是超前部署,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進行抗體血清的調查,從公衛的角度是非常值得進行的。

而長年一起參與計畫的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也表示,因為今天不做,對未來疫苗發展的信心不夠,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及時趕快做,有了這個抗體之後,未來也許在免疫治療上也會有幫助。

豈知,單純的學術研究事件,突然蒙上政治陰影,葉彥伯、詹長權還雙雙被相關部會以「人體研究法」調查。去年底,媒體甚至傳出兩人違反「人體研究法」規定,將被處罰的訊息。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池孟諭攝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池孟諭攝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池孟諭攝

當科學事件被抹黑成政治事件時,從去年8月以後,學術界、地方政府開始出現寒蟬效應!醫衛界也不想積極主動通報檢測,一切都在等指揮中心下命令。

去年12月底,有專家小組的成員接受《遠見》訪問時,很憂心地說,我到地方去演講時,發現衛生單位都不敢做疫調,「他們很擔心一不小心會違背中央的政策,也不想成為第二個葉彥伯。」

這位老師還憂心地說,當地方都在等中央下指令時,台灣防疫已出現大漏洞,對入境者、無症狀者不廣篩的政策,只要出現破口,將一發不可收拾。

沒想到,他竟一語成讖,5月14日,雙北疫情大爆發。

賴明詔:這次疫情爆發,顯示隱性傳播可能已存在一段時間

5月16日,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在《蘋果日報》的一篇評論中寫道,有些防疫政策沒有充分考慮科學的證據,例如過去一些研究資料被政府視為有損學術倫理,而不予發表,因此社會對真相有些存疑。

他進一步寫道,實際上,這些資料對流行病學是很重要的數據,如果當時正視這些資料,可能當時就能知道台灣的某些地區或族群可能是帶病毒者,有些帶病毒者是否可能有長期隱性感染?或病毒量波動的情形?這些也可以了解病毒基因檢測的浮動性,為什麼有時陽性有時陰性?這些答案將有助於了解社區病毒分布的嚴重性。

「這次社區新冠確診病例爆發,顯示隱性傳播可能已經存在有一段時間了。」賴明詔寫道。

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張智傑攝
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張智傑攝

中央研究院院士賴明詔。張智傑攝

公衛學界一看就知道,賴明詔講的就是彰化縣與台大的「血清抗體」研究計畫。

半年後的今天,公衛界經多方求證和交叉比對後,「葉彥伯、詹長權」事件的真相終於浮現,預測兩人將可免於受罰。

學界坦承,還好當時葉彥伯快速匡列接觸者進行篩檢,台灣才躲過第一波的社區感染風暴;而台大的血清抗體調查結果對疫苗研發很重要,卻因被調查而遲遲無法公布,實在很可惜。

由此可見,當有社區感染疑慮時,廣泛篩檢(包括無症狀者)的重要性。

繼台北市設快篩站後,台中、台南、桃園也陸續跟進

5月14日,確診案例僅29例時,據悉,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聽取公衛學者的建議後,隨即在萬華設置四處快篩站,還特別給無證件的外籍移工「特赦令」,希望他們趕緊去快篩,試圖找出高風險族群的確診者,以防堵感染快速擴散。

此舉,果然揪出許多隱藏的感染者。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5月19日在接受香港媒體《中評社》訪問時也表示,這波疫情爆發之初,指揮中心並不願意在地方設置快篩站,是柯文哲堅持在萬華設置篩檢站,才順利驗出大量確診者。

就在台北市設置快篩站之後,新北市、台中市,連民進黨執政的台南市、桃園市也緊急成立快篩站。眼看地方比中央超前部署,5月18日,陳時中也對外公布,320名耳鼻喉科醫師將投入社區篩檢,希望廣設篩檢站。

然而,現在各縣市篩檢站正在做的事,正是葉彥伯去年8月(因此被調查)和今年5月,針對確診個案接觸者等高風險族群篩檢所做的事。

萬華剝皮寮快篩站。池孟諭攝
萬華剝皮寮快篩站。池孟諭攝

萬華剝皮寮快篩站。池孟諭攝

誰也沒想到,柯文哲執意要「快篩」(目前有核酸檢測、抗原快篩、抗體快篩三種),並儘速找到許多確診者及隱性傳播者,適時驗證了當初學者建議高風險族群「普篩」的專業度。

陳宜民在接受《中評社》訪問時,進一步表示,去年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在彰化社區進行抗體篩檢,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要阻撓,讓他好好繼續做下去,甚至各縣市也群起效法,就能了解各縣市包括醫院在內,到底有沒有漏洞、疏失,明明手上就有很多工具可以用卻不用,儘早防堵也不會搞到今天這種局面。

彭博報導:檢驗非常重要,是掌握疫情傳播速度唯一辦法

無獨有偶,彭博19日的報導也指出,台灣被譽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案例,但自滿心理卻暴露台灣除有效圍堵以外,什麼都沒有的防線:不僅檢測少,又沒有篩檢無症狀感染的機制,還有幾近0%的疫苗施打率。

梅奧診所醫學中心(Mayo Clinic)疫苗研究主任、病毒學家Gregory Poland接受彭博訪問時說:「如果他們(指台灣)有300個確診案例,就會有3000個案例在社區內,只是不知道而已。」

彭博報導進一步指出,台灣在諾富特飯店出現的防疫破口,凸顯很大的問題在於檢驗量能太少。但疾管署去年多次解釋,普篩可能會出現很多偽陽性的情形,浪費醫療資源。「這個立場和全球對檢驗的最佳做法相左,大多數的政府更擔心的是,偽陰性進入社區,恐引發疫情擴散」。


根據「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的統計指出,5月16日,台灣每千人檢驗率僅0.18次。彭博報導分析指出,檢驗非常重要,這是掌握疫情所在和傳播速度的唯一辦法。台灣並沒有檢測無症狀感染者的機制,為避免疫情再升級,接下來檢驗是重點。就算用快篩也能很快確定感染者。

至今,國內仍有不少人對快篩有疑慮,但公衛學者指出,國外經一年多的研發,快篩的精準度愈來愈高,已經不太有偽陽性、偽陰性的事情發生。「可藉此快速抓出感染者」。

新冠疫情堪稱百年來最棘手的流行傳染病,眼看感染範圍不斷擴大,連各醫療院所、部會都陸續傳出確診案例,除靠全民配合做好防疫措施及個人防護外,中央理應結合地方、醫衛界的力量,並借鏡國外防疫經驗與各種研究數據,也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將疫情衝擊降至最低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