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昆1992許諾 不對台動武

中國時報【黃菁菁╱東京4日電】 《產經新聞》4日在頭版刊載《李登輝秘錄》第1部「虛虛實實的兩岸關係」的第2篇,標題是「主席許諾不對台灣行使武力」,主要原因是兩岸當時經濟實力懸殊,國際局勢對陸方不利等。 密使曾永賢 銜命赴陸 1992年末,在總統李登輝的指示下,國策顧問曾永賢進入北京後,突然現身在他面前的是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他露出笑容說:「大陸無法停止反美運動和批判台灣,但是你們有錢,想要做什麼我們不干涉,我們無可奈何。」 曾永賢記得與楊尚昆碰面的地方是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聯絡部辦公室。對於被李下令當「密使」去探究大陸真意的曾而言,萬萬沒想到國家主席會登場。證明陸方當時也在摸索與台灣建立最高層級的機密管道。 危機解除 李登輝放心 楊尚昆的發言背景是,1992年9月,美國總統布希決定出售台灣150架F16主力戰機。隔著台灣海峽的軍事平衡因為F16戰機而偏向台灣方面傾斜,為此北京強烈譴責美國和台灣。 李登輝聽到返台後的曾轉述楊尚昆的「我們也無可奈何」發言後,臉部和緩呈現出放心的表情說,「對台灣而言非常有意義」。兩人當時的理解是,在此階段沒有對台動武的意念乃國家主席的許諾。 政治判斷 引進台技術 1989年6月4日,北京發生「天安門事件」,國際社會對大陸制裁;89年的柏林圍牆倒塌,同時期相繼的東歐共產黨獨裁政權瓦解,1991年的蘇聯瓦解等,都激烈地震撼了中國共產黨。而且在1990年階段時,人口約2100萬人的台灣出口額約680億美元(以當時的匯率換算約為10兆日圓),約12億人口的中國大陸出口額約620億美元,相形見絀。兩岸經濟實力的強弱一目了然。 大陸領導人鄧小平(1904至1997年)自1978年起推動的改革開放政策,因六四事件受到世界孤立而停頓受挫,因此鄧在1992年初發號施令要再加速建設經濟。處於劣勢的大陸急需引進台灣的資本和技術,應該是政治判斷下認為,當時並非是與台灣升高緊張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