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風》一間祭拜師爺的廟
【愛傳媒樂風專欄】在苗栗縣通霄國小附近,有間壽公祠,是清代林爽文事變相關的史蹟之一。
壽公名星字同春(1717~1787),浙江人,浙江是個「盛產」師爺的地方,壽同春也在淡水同知程峻手下擔任幕賓,為同知大人出謀劃策。
林爽文事變起,王作、李同於北部響應,攻下竹塹城,同知程峻被殺,壽同春被俘,不願屈服於賊,只求一死。王作軟硬兼施,改採溫和手段,好言勸降,邀請壽同春為其出謀劃策,壽同春假意答應,伺機逃出。
後壽同春與前巡檢李椿生、明志書院掌教孫讓糾合義勇一萬三千人反攻,收復竹塹城,將王作等人處死。壽同春真可說是個文武雙全的師爺。
時年七十歲的壽同春,老當益壯,又和閩安副將徐鼎士、新任同知徐夢麟渡大甲溪討賊。壽同春率義民駐守在烏牛欄,前進到三十張犁時和賊兵相遇,勇氣十足的壽同春一馬當先攻入敵陣,座騎突然跌倒,壽同春從馬上跌下被擒,這次壽同春沒能再逃過一劫,慘遭分屍而死。
壽同春遇害的消息傳到皇帝耳中,特欽賜壽同春知縣銜,並蔭一子壽聰為知縣,入祀昭忠祠。
壽同春殉難後約40年,浙江人,武舉出身,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的許松年,捐出自己的薪俸,為這位他景仰的同鄉前輩建祠紀念,並立有「壽公祠記」以將此忠烈事蹟流傳後世,目前仍懸掛於廟中。
淡水廳志、新竹縣志初稿、苗栗縣志、苑里志等百年前志書,均對壽公祠有所記載,顯見此廟歷來受到重視。
成書於1893年之新竹縣志初稿記載:「壽公祠 在通霄街北虎頭山邊.祀殉難幕賓壽同春.道光六年,提督許松年建;立碑紀之.廟宇一十六坪七合三勺.年徵香燈銀一十二圓.」
約成書於1894年之苗栗縣志記載:「壽公祠 在二堡吞霄街,距城三十里.祀殉難幕賓壽同春。道光六年,水師提督許松年建;立碑紀之。共四間.祀田在五穀岡,年收穀二十石。」
這「四間」似乎是四個房間的意思,但目前看到只有一間,也許規模後來有所縮小。
成書於1897年之苑裏志記載:「壽公祠 在通霄虎頭山下。前橫沙溪,竹松秀茂。春秋二祭,禮物盛陳。往來者每登其地,憑弔欷歔,與土人談當年之事焉。」
由此可看出日治初期,壽公祠依舊是香火鼎盛,而其中所說的沙溪,應該就是現在的通霄溪吧。
歷來為清朝效力戰歿的官吏,入祀官方昭忠祠者,隨著清朝的滅亡,這些犧牲者大多已經無人祭拜,能像壽公一樣單獨建祠,並享民間香火近兩百年,實屬罕見,因為一般人民對於清朝官員的印象相當差,獨壽公俎豆不斷,可想而知當年壽公在北部一帶協助官方安民,亦相當得民心也。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