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冠永續》向土地借礦石、植物、泥土來作畫:專訪台灣大地原色洪晧倫(上)

   圖:樹冠生活/提供
圖:樹冠生活/提供

[新頭殼newtalk] 在這個化學工業發達的年代,不只多數人不懂顏料的製作過程,甚至連畫家們也幾乎忘了傳統顏料是來自天然礦石、取於大地植物,更遑論天然顏料的提煉技術。儘管如此,南投草屯卻有位與眾不同的畫家,歷經九年時間,展開 台灣大地原色 計畫,堅持自己的顏料自己做,因而跑遍全台取土、依循時令採草,不只重拾古人作畫的完整程序,找回就地取材的智慧,更達成「台灣土畫台灣」的創舉。幾年下來,個人畫展就超過三十場,聯合畫展也達到九十幾場,更難能可貴的是不吝藏私,還將花了數年找回的傳統技術透過工作坊分享社會,就有近百場成果。他是洪晧倫,他相信,只要找回自身與土地的連結,人們就會開始好好善待地球,而藝術正是途徑與媒介,持續探索人與土地共生的可能。

 

生活在南投草屯,台灣大地原色洪晧倫改建自家老房作為工作室。

用台灣畫台灣!學做顏料之前,必須先好好認識土地…

走進台灣大地原色工作室,雖以繪畫為核心,卻不見任何現成顏料,反而收藏了宜蘭河土、花蓮蛇紋石綠、八卦山棕紅、濁水溪黑頁岩、新北平溪煤礦、芒果葉黃、木藍青黛靛藍、胭脂木紅等各式天然色粉,這是畫家洪晧倫花費近十年,依循時令季節、走訪台灣各地,在台灣土地上慢慢收集來的大地原色,從礦物、植物到生物,已經超過一百種獨特色彩。

問起依循古法、取土作畫的靈感來源,洪晧倫說:「十多年教畫畫的過程裡,我總覺得自己越教越有種被掏空的感覺,總覺得心裡很虛。」面對內心聲音浮現,他想起大學時曾以文藝復興時代「造形藝術人」為志業的使命,幾經思考創作方向後,決定從源頭出發,發展出「大地原色」路線,試著以土地為寄託,從畫家最根本的製作顏料開始,儘管過程繁瑣,每個顏色都必須經過採集、研磨、篩濾,再佐以天然膠脂或油料的調製過程。但唯有如此,完成以地名編碼的罐罐原色,畫家才算完整自己與土地的關係,感受真實存在的自信。

工作室裡收藏超過百種天然色粉,取材於全台各地。

不願棄守畫家基本功,堅持學畫畫先學做顏料,但又該如何開始呢?洪晧倫說:「做顏料很簡單,就是色粉加上黏結劑。但翻閱台灣四百多年歷史,不論明清、日治還是戰後,始終都缺乏製作色粉的技術與產業,一直都是仰賴進口,所以要在台灣自製色粉,幾乎前無古人。」但出發總要有個方向,原來做顏料的關鍵在於好好認識台灣土地。

工作室不只掛有台灣地圖,書櫃上更從土壤學、地質學、礦物學、民俗學、植物學等專書一字排開,為的就是觸類旁通,畢竟哪些土壤、植物適合做顏料,並無專書可循,反而藏在跨領域知識之中,因而不在意分門別類,只專注融會貫通,才是重拾古法的關鍵。甚至,為了增廣見聞,過往也向染織藝術家陳景林、傳統彩繪大師李奕興深入請教。

不只從書本文獻找尋紀錄,生活周遭就充滿大量素材與前人智慧。

「這幾年發現,其實很多傳統都需要慢慢找回來,因為中間都曾經斷過。不只顏料如此,像是蘭嶼拼板舟,所用到的白色來自蚵殼、紅色是當地紅土、黑色是鍋底黑,但現在還這麼做嗎?其實我不知道。」看來天然顏料茲事體大,不只關乎畫作作畫,只要是用到顏色的傳統文化,都有關聯。

造訪全台,展開一場就地取材的尋色之旅

為了堅持用身體實踐古人就地取材作畫的經驗,幾年下來,洪晧倫長出了與眾不同的創作週期。平時身兼教職工作的他,必須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好好善用課後時間,進行收集與製作顏料的準備工作,寒暑假時才能好整以暇,專注創作。這般取材途徑,儘管聽來耗時又費工,卻不只調整了畫家收集、製作、繪畫的創作節奏,也意外深化了畫家與土地的關係。

「實際走訪之後,往往能找到獨一無二的土地靈感。」牆上一幅「用宜蘭河畫宜蘭河」的作品,濃厚墨綠用色,正是洪晧倫取河底土繪製而成,「宜蘭河一帶主要以板岩為主,且有著多雨多水的風土特質,當板岩長期泡在水裡,就會產生亞鐵、亞鋁元素,形塑出這種獨特的墨綠色彩。」用土地原色呈現土地樣貌。

「而濁水溪這幅,做顏料時我特別磨製出顆粒感較大的質地,來呈現當地『風飛砂』的地景特色,而且當你認真去看濁水溪時,會發現溪水裡不時會有像星星閃爍一樣的光芒,其實是來自板岩裡的石英,因為我採用自製顏料,當地的地景地貌就被留在了畫中。」畫家的巧心令人意外之餘,平面畫作竟在顏料顆粒改變之後,也能呈現出身歷其境的五感體驗。

台灣土畫台灣系列中的第一幅作品,洪晧倫希望用小土堆畫大土堆,因而以玉山為靈感。(圖片來源:台灣大地原色)

【文/樹冠生活提供—原文看這邊】

更多新頭殼報導
樹冠永續》向土地借礦石、植物、泥土來作畫:專訪台灣大地原色洪晧倫(下)
天氣變冷注意心血管疾病!專家:出現10大徵兆快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