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始祖——前衛舞者「出雲阿國」:《守貞漫稿》(12)

出雲阿國——相信也有歌舞伎粉絲對這個人物的名字有所耳聞吧。追溯歌舞伎的起源,就必然會走到這位謎一般的女性身上。《守貞漫稿》的作者喜田川守貞也曾被阿國惹起了極大的好奇心。

創造了奔放獨創性「舞蹈」的巫女

「所謂歌舞伎,起自古神事,出雲於國可謂今世歌舞伎中古之祖,初時亦為大社巫女故,改神樂,號歌舞伎也。」

這是《守貞漫稿》中關於出雲阿國(守貞表記為「於國」)的一段文字。


四條大橋腳下樹立的出雲阿國像。在京都南座西邊。傳說此處是阿國巡演的故地。雕像是以重要文化遺產《阿國歌舞伎圖屏風》裡的造型為原型的(PIXTA)

「神事」指的是日本神話中的傳說故事。為了把躲進天之岩戶的天照大神引出來,名叫天鈿女命的女神跳了個舞。天照大神被舞蹈勾起了興趣,剛剛露了個臉,就被別的大力神從天之岩戶裡拽出來了——。

天鈿女命一直被視為歷史上首個出現的身懷召喚神靈降臨之力的巫女。此時,天鈿女命跳的舞是那種露出胸部和陰部的色情舞蹈,所以也有人說她是日本第一個職業舞者。

據說阿國也是出雲大社的巫女。她是幼女舞的舞女,並以幼女舞為基礎創造了舞蹈和劇碼,文祿年間(1592-1596年)為了給出雲大社募資到諸國巡演。阿國的舞蹈備受好評。

引起守貞興趣的是《羅山文集》(江戶時代初期儒學家林羅山所著。林羅山是德川家康、秀中、家光政權的三朝老臣)中關於歌舞伎的記載。

「男著女服,女著男服(中略)男女相伴歌舞,此為歌舞伎也。出雲淫婦九二者,始為之,列國都鄙(各地)習之。」

說的是阿國的舞蹈是阿國著男裝,與穿女裝扮成茶屋女的男性緊密糾纏。

寬永年間(1624-1644年)左右成書的史書《當代記》慶長8年(1603年)條目中記載:「有雲歌舞伎踴之事,出雲國神子女名國,上京都。扮異風男裝,與男茶屋女戲。」所以可視為史實。

阿國的舞蹈是相當迎合世人口味的創作劇,同時也是前衛奔放的表演。自由主義者守貞自然就被阿國的獨創性所吸引了。

女性表演者消失,若眾歌舞伎抬頭

阿國受到好評後,類似的座(戲班子)就出現了很多,到慶長年間,戲班子甚至開始在江戶展開巡演。

《當代記》中還有這樣的記錄。

「歌舞伎之座甚多,下諸國,江戶右大將秀忠公視而不見」

右大將秀忠指的是江戶幕府第2代將軍德川秀忠。秀忠對於野蠻生長的「歌舞伎之座」「視而不見」——換言之,就是完全當做沒看見。

重要的是,此舉其實暗中釋放了一些資訊。那就是幕府認為阿國歌舞伎上不了檯面。這種劇碼被視作容易擾亂風紀,故而一直受到警戒。

之所以說擾亂風紀,是因為阿國歌舞伎的表演者中有很多游女(妓女)。正如《羅山文集》將阿國視為「淫婦」,本身也存在阿國亦是遊女的說法,在京都就被稱為「游女歌舞伎」。

其結果就是歌舞伎成為幕府的管制對象,到了寬永6年(1629年),就禁止女性站上舞臺了。

對於此後的歌舞伎,守貞留下了這樣的記載。

「與女交演狂言,有御禁制,故京都美少年都萬太夫著女裝,專興行芝居。是則京都芝居之元祖,今雲女形之原型也。」

女性的身影從阿國創設的戲曲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美少年扮女裝的「女形」的原型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是「若眾歌舞伎」。

若眾的「眾」是「眾道」,指男色。換而言之,若眾歌舞伎的演員也有兼職男娼的。且年齡都是元服(大概15歲左右)前,髮型還是保留劉海的若眾髻。對此幕府自然不會放任不管。若眾歌舞伎也在承應元年(1652年)被禁了。


守貞臨摹的松齋雪堤畫的若眾歌舞伎。是在京都六條上演的劇碼。表演者確實看著像少年的感覺(圖片:《守貞漫稿》,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與歌舞伎表演者永不言棄的態度共鳴

即便如此也沒能讓表演者們老實下來。他們直接把髮型換成了成年男性的髮型。仿佛在無聲地抗議:「那改成野郎頭總行了吧?」

野郎頭是剃掉頭頂的頭髮,只留下兩鬢和後腦勺的頭髮,再在頭頂梳上一個髮髻。是江戶時代成年男性的標準髮型,也就是說,表演者們以「讓成年人來演總行了吧」的姿態重新站上舞臺。當然男人也穿女裝、戴假髮來表演「女形」。這就是「野郎歌舞伎」。

野郎歌舞伎始於承應2年。幕府似乎也敗在他們的執拗之下,給了演出許可,17世紀後半段迎來全盛期。正好在當時的江戶,二丁町的芝居町非常火爆。野郎歌舞伎也借此東風構築了「女形」的基礎,演出劇碼也從追潮流變成了搭配個性角色的「芝居」,得以不斷進化。


脫胎自野郎歌舞伎的芝居戲劇不斷斬獲人氣。這幅圖題目為《近世京芝居》,守貞描繪的是19世紀的京都芝居小屋。京都有「北川芝居」(北座)、「南側芝居」(南座)兩處芝居小屋,圖中應為其中一處吧

上一回(第11回)我們也說過守貞是歌舞伎的狂迷。為何他如此癡迷?我想其中應該有對在數次管制和彈壓後依然春風吹又生,頑強地探索生存之道的表演者們的同情在裡面吧。

歌舞伎擁有讓大眾為之癲狂的能量。這種幕府想禁卻禁不住的熱度,身處大眾之中編纂類書(百科事典)的守貞有著親身的體會。

另一方面,他對出雲阿國懷有特別又複雜的想法。守貞如是記載。

「有雲出雲於國乃巫女,偶亦有雲遊女,其說未定,然毋庸置疑,乃歌舞伎之祖。縱使生年為永祿末年已降,於江戶興行時亦五十有餘,或近六十。」

阿國也有人說是遊女,假設是永祿末年(1560-1670年)以後出生的,那麼阿國歌舞伎在江戶上演時(慶長年間),她也是五十多歲了吧——。

慶長年間,阿國音訊就斷了。

老去的阿國消失到哪裡去了?——守貞不禁浮想聯翩。

最終自己也會像阿國那樣消失無蹤吧?然後,守貞自身也在慶應3年(1867年)《守貞漫稿》脫稿後音訊全無了。

守貞或許把自己代入了阿國也未可知。

標題圖片:守貞參考《洛中洛外圖屏風》描繪的京都四條河原上演芝居的景象。這幅圖裡是「游女歌舞伎」。出雲阿國的阿國歌舞伎,最早以遊女為主的戲班子在四條河原開始表演,然後傳到全國。《守貞漫稿》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小林明 [作者簡介]

1964年出生於東京都。曾任Swing Journal社、KK Bestsellers等出版社編輯,2011年起自立門戶。現為編輯工作室「Diranadachi」的法人代表,負責旅行歷史相關雜誌和書冊的編輯,也撰寫文章。主要負責的刊物有廣濟堂Best Mook系列(廣濟堂出版)、Sarai Mook《Sarai的江戶》(小學館)、《歷史人》(KK Bestsellers)、《歷史道》(朝日新聞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