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聲】德國新政府的「拐點」

德國社民黨、綠黨、自民黨三黨組閣,德國社會俗稱「紅綠燈」聯合政府,經過漫長的談判,現已基本成定局。德國每日新聞報導,若無重大變化,新政府執政的方針與政策將塵埃落定,近日內聯盟協議將由執政三黨各自走程序——表決通過。

什麽是新政府的「拐點」?

「紅綠燈」聯合政府不說是「變更」,但至少可以使用「調整」梅克爾時期的「德中關系」。德國每日新聞以「對北京更有信心」為題的報導:「『紅綠燈』政府並沒有計劃完全改變對華政策,但新政府期望呈現比「紅黑」聯合政府更加自信。

有評論道:這將導致新政府與北京政府的衝突。

梅克爾執政時期,德中關係側重於經貿合作,2016年,中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天下皆知,梅克爾的對華政策「塑造」了德國和歐洲的對華立場與政策,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梅克爾任內德國經濟的增長。但近年來,梅克爾一直遭遇反對黨與人權組織的批評,稱梅克爾使德國「過於依賴中國」,且未能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提出批評與譴責」,批評梅克爾的對華政策實質是「人權務虛、經貿務實」,採傾向性與慫恿的「綏靖政策」。

新政府政策的根本區別在於:遵循普世價值觀,正視與直面「人權問題」。新政府的協議強調:德國希望「在夥伴關係中展開競爭,及在體制對手上發展與中國的關系」,並尋求與爭取在「基於人權的前提下」與中國合作。

新政府與北京的「結」

這個「結」,無疑結在普世價值觀與人權意識上。
從德國民族的風範與精神來說,具有這些特質:
1、從待人處世來說,堅持原則,嚴守規定和法律,遵守秩序和成規,但並不古板和蠻橫。
2、從治理事務來說,嚴謹而沈穩,認真而細膩,責任心極強,寧肯失之笨重,決不虛有其表。
3、對弱者極富同情心,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德國民族就是不一樣,不知是否因「二戰」時的罪惡感陰影所致。
4、堅持普世價值觀,人權意識極強,執著於真理與原則,並不易因為別人而改變自己的立場。

「二戰」以後,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分別建立,1990年兩德統一,國名延用西德國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實質是:東德被納入了西德。自1949年至2021年,在這72年中,聯邦內閣政黨執政統計是:聯盟黨(CDU / CSU)單獨組閣,或者以聯盟黨為主建立聯合政府共有13屆半,其中1980年至1982年,社民黨與自民黨建立聯合政府,1982年聯合政府關系破裂,自民黨部長集體辭職,社民黨總理施密特遭遇罷免,由基民盟科爾接替總理一職。故此聯盟黨執政迄今共52年,占聯邦政府執政期的72.2%。以社民黨為主與自民黨、綠黨建立聯合政府執政共計5屆半,一共執政了20年,占聯邦政府執政期的27.8%。

聯盟黨屬於傳統上的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政黨,並不完全信守自由民主的原則,以實用主義原則來維系人民與國家利益。

現今德國執政聯盟三黨派,以社民黨(SPD)為主,結合聯盟90/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和自由民主黨(FDP),均屬於德國中間偏左的政黨,而從實際執政地位來說,除社民黨外,綠黨和自民黨一直處在配角的位子,在反傳統方面與社會變革方面,自然是堅持價值觀不偏移的蓄勢待發。新政府表示:德國有著改變的意願和願望,新政政府將願意負起責任。三黨簽署了達成聯合政府的協議,內有多個政綱和改革方向。在對華政策上,面對台灣、新疆、香港等問題,在德國人的價值觀天平上,以強欺弱、忽視人權、強奸民主等,都是不能被接受與認同的。

對於這樣的「結」,自民黨主席克里斯蒂安·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感觸頗深。2019年7月,林德納攜代表團訪問亞洲的馬來西亞、日本、南韓、香港和中國,但在最後訪問中國時,林德納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事前早已安排好的多個與共產黨高層的會晤,均被一一臨時取消。甚至在一次會晤時,林德納遭遇一名中國官員就香港問題怒吼了30分鐘。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此前會晤了香港的反對派人士。

林德納主席在新近德國之聲的一次採訪中表示:比起梅克爾及其政府對中國問題的立場,他的態度將會更堅決有力。他還補充指出,不能因為貿易利益而在人權上讓步。


自民黨黨魁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圖/擷自林德納臉書
協議強調了「對華政策」

德國留守內閣總理梅克爾,近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稱,她執政初期對待某些合作夥伴的關係,可能「過於天真」,現在德國及歐盟都應該繼續與中國合作,相互學習經驗,「在我看來,完全『脫鉤』不是正確的做法,它會損害我們的利益。」

德國每日新聞報導,新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有九個章節、含序言在內共177頁,提出了一系列核心的施政目標。

特別是在對華政策方面,協議文本中有12次提到中國,尤其在外交政策的第七章「德國對於歐洲及世界的責任」中,多處與中國有關。文件將中國描述為是一個「系統性的對手」,呼籲德國要在「歐盟-中國共同政策的框架內」,制定全面的中國戰略。

在表述涉華政策的部分,明確了涉台、涉港和涉疆問題,其中明確表示態度與立場,「支持『民主台灣』實際參與國際組織」,台灣衝突只能和平解決;批評與譴責中國在新疆地區「侵犯人權」;「一國兩制」在香港需要得到全面恢復等。

新政府明確表示,在面對中國政府時,將使用更自信、更開放、更直接、更勇敢的語言——少一些外交花哨與含糊遮掩。簡而言之,直言不諱表達理所當然,也符合歐盟的總體政策。


德國留守內閣總理梅克爾,近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稱,她執政初期對待某些合作夥伴的關係,可能「過於天真」。圖為2019年3月7日習近平訪問法國,德國總理梅克爾前往會晤。擷自cctv影片
新政府新領導新氣象

目前德國新內閣也已現雛形。社民黨的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擔任未來的新一任總理,他希望「新內閣能夠為德國的未來發揮開創性作用。」新政協議指出,德國將會提高最低工資,同時保持養老金和兒童福利的穩定,每年還將新建40萬套公寓,為此德國將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但債務剎車原則不會改變。朔爾茨特別強調,德國目前新冠疫情形勢非常嚴峻,他呼籲民眾團結一致,積極接種疫苗,共同抗擊疫情。德國也將盡快組建「疫情危機小組」。除總理府外,社民黨將掌控內政部、國防部、衛生部、勞動與社會事務部等。

綠黨主席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將擔任副總理兼新設立的氣候和經濟事務部部長,另一位黨主席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將出任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在競選過程中一再表示:德國的對外政策應告別梅克爾時代的含混不清,突出價值觀導向。不久前,她在聯邦安全政策學院出席討論活動時指出:中國試圖在很多國家通過投資基礎設施,使其產生經濟上的依賴,「作為歐洲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她表示:一帶一路的投資項目已延伸到歐洲,這表明歐洲必須保護自身及其基礎設施。

貝爾伯克主張對中國採取更為強硬的貿易政策,捍衛歐盟的安全利益,並更加堅定地為人權發聲。

自民黨主席克里斯蒂安·林德納將出任財政部長。


德國新政府強調了德國和美國進行跨大西洋密切合作的必要性,表示要「與志同道合的國家進行合作,以求減少戰略依賴性」。圖/擷自林德納臉書
民主聯盟將得到鞏固

在以美國為首的世界民主聯盟中,德國新政府的出台,無疑在「民主與專制」最後的博弈與對決中,顯現出天平傾向。

新政府的協議,還強調了德國和美國進行跨大西洋密切合作的必要性,表示要「與志同道合的國家進行合作,以求減少戰略依賴性」。而在談及南海問題等事關中國領土主權的問題時,協議明確表示:中國應為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發揮負責任作用,德國將致力於「確保南海和東海的領土爭端在國際海洋法的基礎上得以解決」。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