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巡禮】增程型距外陸攻魚叉飛彈 遠距精準打擊

文:寧博

遠距離攻擊是現代戰爭中,極具威脅力的戰術運用。在敵方防空、反艦飛彈攻擊距離外,戰機或船艦發射視距外飛彈,擊毀敵軍重要據點,能提供我軍強大的嚇阻戰力。AGM-84H/K SLAM-ER飛彈即為其中翹楚,擁有長距離打擊能力,為一款性能極為優異的武器。AGM-84H/K SLAM-ER為空射型魚叉飛彈的改良型,而SLAM-ER意為增程丶視距外,射程遠達280公里,不僅可以低高度掠海飛行,也可以設定航線低空飛掠地面,搭配獨特的自動目標獲取技術與導引控制系統,使其具有打擊地面或海面上運動與靜止目標的能力,諸如海上艦隊,或船泊地彈藥庫與油庫、船廠等重要軍事設施。

射程遠 破壞力強大

魚叉飛彈為全天候,超地平線的反艦飛彈系統,具多項實戰紀錄,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使用。源自於美國海軍的艦載反艦飛彈的需求,最初原型飛彈是採固態火箭發動機,但在後續美軍要求射程在90公里以上之際,負責研製的麥道公司(現為波音併購)改以渦輪噴射發動機作為動力;此乃因成本更低,並能在相同體積下,提供更高推力與運作更久的時間,進而有效提升射程。魚叉飛彈在1972年12月首次飛行,2年後首批生產150枚先導量產型飛彈,開始進行廣泛測試;1979年,設計開發的麥道公司開始交貨1000枚。如此成功的魚叉飛彈計畫,也為後續開發的巡弋飛彈奠定穩固基礎。

至1980年代,麥道公司捨棄艦射型魚叉飛彈加力器段,導引控制系統改採全球定位系統輔助的慣性導航系統,並應用戰斧巡弋飛彈的技術與彈頭,加入小牛飛彈(AGM-65)的紅外線感測器,以及白眼魚電視導引滑翔炸彈(AGM-62)的影像資訊傳輸系統,作為終端導引,而產生空射型遠距外陸攻魚叉飛彈版本。1997年首次飛行測試,1998年量產交付美國海軍,2000年達到初期部署能力。

初期空射型魚叉飛彈AGM-84H型版本,其外觀與艦射型版本並無太大差異。後期增程魚叉飛彈重新設計外觀,為AGM-84K型,彈體下方加裝摺疊雙翼藉以提升射程,彈頭重量減輕,但破壞力更強大,並於2002年7月達到初期部署能力。

增程魚叉飛彈彈體前端是導引用的紅外線尋標頭,其後是所攜帶的800磅鈦合金爆裂碎片彈頭,接著排列著抗干擾多頻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與環形雷射陀螺儀的導引控制系統。飛彈中段是JP-10燃油箱,以及進氣道與其所連接位於最後段的渦輪噴射發動機,目前現有的AGM-84H型將會回廠,升級至K型標準。

導引系統先進 增加運用彈性

飛彈導引控制系統上整合「武器資料鏈網路」(WDLN),提供飛行員在選取與導引之際,可以目視鎖定目標畫面,決定最終目標瞄準處。飛彈飛行初期是透過事先安排的飛行規劃路線,中段導引是透過全球定位系統與慣性導航的結合,終端導引則使用紅外線感測器與高速雙向資料鏈傳輸方式,採用人在迴路的控制設計,具備優異的人機介面。

此外,可以在終端導引階段自動比較所獲取目標影像,與內部電腦所儲存影像加以鎖定。整個終端導引過程,可以改善攻擊都會地區目標雜亂背景的辨識能力,以及惡劣天氣瞄準能力,並具有抗衡保護環境與提供較佳瞄準補償能力。飛彈在發射後,亦可透過遠端遙控方式,於飛行中途更換指定的攻擊目標,增加戰術運用彈性。

精準打擊 命中率高

為能達到增程的設計目標,飛彈腹部前中段下方增加雙摺疊翼,可在發射後才展開,提高氣動力效率,大幅增加飛彈射程與運動能力。彈頭外觀改採匿蹤設計,彈首外觀呈現黑色,安裝有紅外線感測器,其外型與其他魚叉飛彈成員相較,有著明顯差異,紅外線感測器可有效抗衡雷射反制。此型飛彈是目前美國海軍武器庫中,彈著圓徑誤差最低的武器,意味著打擊精準度相當高,提供戰機在敵方防空火力網外,實施精準打擊的能力。

增程魚叉飛彈主要推力來源,是1具泰萊達科技公司(Teledyne)所設計的渦輪噴射發動機,相較於一般航空用發動機,這是一款可拋棄式短壽期型的發動機,也是第一款專用於飛彈、無須保養可長期儲存的吸氣式推進系統。發動機長74.8公分,重45.3公斤,構造單純;單軸轉動1只軸流壓縮機和1只離心壓縮機,燃燒室呈環形狀,最大推力680磅。在海平面,從啟動到最大推力的時間僅需7秒,續航時間約15分鐘、巡航速度0.85至0.9馬赫,工作期限1小時。

多國採購 高效能獲信賴

增程型為魚叉飛彈家族產品的最新衍生成員,基本款從開發至部署,不到4年,甚至來不及完成所有測試,就直接參與作戰,但戰果令美軍相當滿意。目前魚叉飛彈仍持續進行多次改良,具備提升航程、精準打擊、強化彈頭穿透力、可重新設定攻擊目標,以及在終端攻擊改變俯衝角度與任務規劃能力。其生產總數已超過8000枚,是自由世界最普遍使用的反艦飛彈。

AGM-84H SLAM-ER於2000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後,已經歷伊拉克及阿富汗等戰場實戰驗證。優異的通用性,可以掛載於各型高速戰機,如F-15、F-16、F-18E/F、歐洲戰鬥機,以及美國反潛巡邏機P-3和P-8、荷蘭F-50 MPA海上巡邏機,及長程轟炸機B-52機翼下方。

空射型魚叉飛彈的實戰紀錄,發生於1988年伊朗襲擊美軍,美國展開報復的「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伊朗巡防艦「沙罕號(Sahand)」首先攻擊空中的美軍戰機,並發射2枚肩射式地對空飛彈;美軍飛機閃過這2枚飛彈,並回擊2枚魚叉飛彈,2枚飛彈都尋獲目標,搭配海面上另1艘美軍戰艦所發射的魚叉飛彈,共同將「沙罕號」擊沉。

AGM-84K SLAM-ER為達到增程的設計目標,其腹部下方加裝摺疊雙翼,提高氣動力效率。(波音或美國海軍網站)

飛彈導引控制系統上整合「武器資料鏈網路」,提供飛行員在選取與導引之際,可以目視鎖定目標畫面,決定最終目標瞄準處。(波音或美國海軍網站)

增程魚叉飛彈主要推力來源,是1具泰萊達科技公司所設計的渦輪噴射發動機,最大推力680磅。(波音或美國海軍網站)

魚叉飛彈為全天候、超地平線的反艦飛彈系統,具有多項實戰紀錄,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使用。(波音或美國海軍網站)

AGM-84H/K SLAM-ER搭配其他中、短射距飛彈,可以構成多層次中長程打擊火力,機動縱深部署,從而建構多重防衛能量。(波音或美國海軍網站)

優異的通用性,可以掛載於各型高速戰機,如F-15、F-16、F-18E/F、反潛巡邏機P-3、P-8,以及長程轟炸機B-52機翼下方。(波音或美國海軍網站)

AGM-84K SLAM-ER性能諸元 資料來源:波音;作者整理 製表:歐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