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巡禮】澳大利亞荷巴特級驅逐艦

文:吳明鴻

自2000年起,澳大利亞海軍即展開代號「1400海事」計畫的「荷巴特級」驅逐艦(Hobart-class destroyer)艦艇更新工程作業,旨在取代從1980年起,服役39年的6艘「阿得雷德級」巡防艦,同時藉由提升「柏斯級」的防空性能,維護周邊領海安全。

澳大利亞2007年10月首先訂製3艘,至2009年5月,ASC與澳洲NQEA、福加斯集團(Forgacs Group)獲選為模組承造商,但僅2個月後,NQEA就被BAE系統所取代。由於合約簽署的曲折和持續的延後,導致主要包商AWD聯盟在2011年重組,部分模組改由2000年成立的「納瓦提亞」(Navantia)造艦廠承製。

對海軍特遣艦隊提供防空

首艘艦「荷巴特號」(DDG 39)2017年6月完工交艦,2號艦「布利斯班號」(DDG 41)在2018年9月交付海軍,3號艦「雪梨號」(DDG 42)於2018年5月下水之後展開艤裝。

防空驅逐艦的主要功能,在於對海軍特遣艦隊提供防空,也要能兼任近岸與內海的各項戰備能力。儘管規劃成防空功能,而AWD聯盟也在新艦的建造內容中,被要求增加可因應其他現代海戰威脅的項目,例如加裝艦對艦飛彈,以及1門支援登陸用的艦砲,與反潛聲納系統、水面發射魚雷等。當然,最新的功能為可搭載RIM-161「標準3」擔任海上反彈道飛彈的戰略前緣據點;其次,也能搭載1架觀測與反潛直升機。在2004年時,澳大利亞國防部就曾宣布,未來的防空驅逐艦等級,將會搭載美製的神盾戰鬥系統,這為美、澳的「反飛彈」戰略合作設下了伏筆。當局於同年5月邀請「雷神」公司加入AWD聯盟,專為整合神盾戰系,同時也著眼於研改澳大利亞海軍青睞的戰鬥裝備、水底聲納與各項武裝。2005年8月,澳大利亞海軍曾以Flight II構型的美製「勃克級」驅逐艦,與西班牙的「巴贊級」為範本,以2年的評選期程進一步測試研改兩艦的適合程度。

美、西兩型艦在諸多性能上勢均力敵,包括艦身長、航速與武裝等,但美製勃克級比西班牙製巡防艦多2200噸,也有更遠的航程(達8400公里),直升機庫可搭載2架,基本武裝也包括1具64單元的Mk 41垂直發射器,與次要的近迫防衛武器系統。3艘新艦合約於2007年10月正式簽署。建造總價達80億澳元,還包括增加1艘同級艦的起造選擇權,保留期效為1年。

船艦設計概要

「荷巴特級」驅逐艦長147.2公尺、艦寬18.6公尺、吃水5.17公尺。起造後,全艦按計畫為6250噸級。「荷巴特級」艦身設計可供未來升級與增設新武裝的預留餘度空間,理論上可達7000噸級。動力系統採用「通用動力」製造的7LM2500-SA-MLG38汽、柴油渦輪主機,為2俥軸推進組合式,每具可產生17500千瓦(23500匹馬力),與另2具「卡特皮勒」製造的Bravo 16 V柴油主機為輔助動力,每具可達到7580匹馬力。2具俥軸搭配瑞典製造的可變角度螺旋槳,航速最高可達28浬以上(52公里/時),但仍不足以和美國航艦打擊群航進等速。澳大利亞海軍認為新艦重點在性能和航程,因為續航力對澳大利亞的海洋部署更為重要。為了能在港區內操作無礙,每艘新艦也都加裝1具慢速用的電力驅動輔助推進器。

全艦滿員編制為186人,另外有16名附屬操作與維護艦載直升機人員,住艙最多可容納31名軍官和203名水兵。艦上的電力由德國MTU移動式柴油發電機聯接Alconza交流發電機供應電源。

武裝搭配

各艘「荷巴特級」選定的武器系統,包括1具可容納48發彈艙的Mark 41垂直發射器,它也能發射RIM-66「標準II」防空飛彈與4聯裝的RIM-162提升版「海麻雀」點防禦防空飛彈。此外,在《2030年國防白皮書》中特別載明,「荷巴特級」的Mark 41發射器還可能(無論是新造還是通過的研改版本)可發射RIM-174「標準6」防空飛彈和「戰斧」巡弋飛彈。

這些飛彈由2個用在魚叉反艦飛彈的4聯裝發射器補充供彈,另還有1門BAE系統製造的Mark 45(第4研改版本)5吋艦砲,搭配62倍徑砲管。該艦砲的射程最大可達23.13公里(14.7英里)。還有2門Babcock生產的Mark 32(第9研改版本)雙聯裝魚雷發射管,藉由它發射德國Eurotorp公司生產的MU90反潛專用魚雷。在船艦的近迫防禦武裝方面,搭載1門美國「雷神」公司製的方陣快砲,射界朝後。另搭配2具M242「叢林大師」25公厘鏈砲設置在艦橋的兩側。早在2006年11月,澳大利亞政府就已要求AWD聯盟研究是否能裝設反彈道飛彈系統,主要功能可以鏈接美國國防部下轄的「神盾彈道飛彈防衛局」所屬的系統。

還可搭載1架S-70B-2「海鷹」反潛直升機,未來將由新型MH-60R撥交澳大利亞海軍時取代,艦上當然也配有2艘大型充氣救生艇。

通信裝備包括HF高頻、VHF超高頻和UHF極高頻無線電,可相容於Link 11和Link 16戰術資料交換鏈路,與「高級衛星通信海面基礎設備」(ASTIS MCE)終端,與「國際海事衛星組織」裝備。

「荷巴特級」驅逐艦已於2014年12月至2018年6月間下水。早在2012年9月,各項建造計畫因後勤原因造成3艦工程延後,先後在2017年3月、2018年9月及2019年完工。首艘艦「荷巴特號」在2017年6月撥交澳大利亞海軍,9月成軍。第2艘「布利斯班號」在2018年9月交艦。第3艘、也是最後1艘「雪梨號」預計2019年12月試航,2020年成軍。原本3艦造價為80億澳元,到2014年3月時,總預算已超出3.02億澳元,2015年5月,再上漲8億澳元,這3艘「澳大利亞版神盾艦」造艦最低成本已超支近12億澳元之譜。

旋於2018年2月,「荷巴特級」在海軍改革計畫實施後已被澳大利亞國防當局從「考量計畫」中移除,意即不會再新造同級驅逐艦。

澳大利亞海軍荷巴特號驅逐艦與美製P8A海上巡邏機聯合演習。(圖:澳大利亞海軍網站)

荷巴特號與美艦勃克級約翰·芬恩號並行。(圖:澳大利亞海軍網站)

「荷巴特級」驅逐艦性能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