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要如何化解「短期危機」?

最近,台灣社會遭逢了巨大危機

疫情突然的爆發,掀開了台灣社會的壓力鍋

本來已經被停水、停電搞的心浮氣躁的台灣民眾

對政府的信心,降到了一年多以來的低點

政府的任何決策,都被抹上「陰謀論」的色彩

所有對政府的支持言論,都被稱為「大內宣」

被網路上各種冷嘲熱諷,搞的兩面不是人…

奇怪,民主就是這樣子的制度嗎?

民主,不是一種「最不壞的制度」嗎?

為什麼自詡為民主社會的台灣,解決不了爭議?

這次,我想談一下這個問題

在政治學上,解決社會爭議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專制決策」,少數人說了算

另一種,是「民主決策」,多數人說了算

少數人說了算,這個好理解

你可以想像成有一個神祕的小房間

裡面坐著幾個人,他們談好之後,事情就決定了

但是,多數人要怎麼決策?

幾個人都不太容易有共識了…

多數人要怎麼有共識?

靠「公投」嗎?

大家約好時間,出來投個票,開票定輸贏!

如果,是那種「有個穩定流程的事情」,那還可以這樣做

比如說:

「台灣要不要核能」、「英國要不要脫歐」這種

但是,碰到「疫情處理方案」,這種緊急的事情

顯然,「公投」之類的事情,是緩不濟急的

那麼,是不是民主就無法處理「突發性」的危機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不妄下定論

我帶大家看個歷史故事,給大家一點思考的素材

什麼故事呢?

邱吉爾與納粹對抗!」

前幾年有一部《Darkest Hour》,拍的就是這段故事

電影本身很不錯,很值得看

不過,裡面有個情節,修改的太過了

我想,電影之所以那樣拍,是想照顧一下觀眾的感受

不過,那跟真實的政治運作,有落差…

在「要不要跟納粹德國宣戰」這個關鍵情節上

電影是這樣表現的:

邱吉爾跑到倫敦的地鐵站

在那裏傾聽了人民的聲音

知道人民內心是堅決的

所以他下定決心回下議院發表演講

宣布英國要堅決抵抗納粹

這一段很感人,也很民主,有問題嗎?

有,非常有!

因為,這並非事實

如果,英國這樣的大國

真的靠這種兒戲的民粹方式來決策

那世界局勢會怎麼發展

就很令人感到憂慮了….

那歷史上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邱吉爾,不愧是大政治家

對於這種事關民族未來的大事

他根本沒有猶豫過

史實記載的真實狀況是:

「他跟五位內閣大臣,開了五天閉門會議」

「然後決定,對納粹德國宣戰」

然後,英國就被這六個人,帶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裡面,沒有民意什麼事

呃….這民主嗎?

雖然這看起來很專制

但是我要說:

「這很民主!」

民主,並非意味著沒有犧牲、沒有痛苦、只有享受跟快樂

民主,只是一種可以修正錯誤的政治制度

但是,民主並不意味著,要在關鍵時刻,去問每一個民眾的意見

當時的邱吉爾內閣,是被民眾用多數票選進議會的

這意味著,他必須承擔責任,自己做出決定

做出那種「對民眾總體利益最大」的決定

然後,確保執行過程儘可能的完善,爭取結果儘可能的好

這才是民主制度運行的合理方式!

政治家不能不能事事都按照短期民意來做

然後左搖右擺、昨是今非

最後說:

「…這些都是民意,不是我的錯。」

那還要你幹嘛?

歷史上的邱吉爾,之所以是邱吉爾

就是因為,他根本不在乎民意

歷史上的邱吉爾

是個為了保護大英帝國利益,一意孤行、不擇手段的人

他在那個普遍厭戰的時代

數十年如一日地呼籲對納粹要強硬

他是少數派,但他不需要與多數達成共識

因為,他對自己的判斷有絕對信心

他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在捍衛英國的核心利益

所以,他義無反顧

最近,我在網路上看到很多人的論點是:

「民主國家,一定要商討、要妥協、要達成共識」

其實,在歷史上….

自由民主的力量,表現出強大戰鬥力的時候

往往都是「一個人」的正確決策

民主的價值,不是幫「這個人」決策

而是「防止他持續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