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封鎖」恐威脅航運─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經驗教訓

編譯王光磊/綜合外電報導

「長賜輪」堵塞蘇伊士運河長達1週事件,不只對全球海運、供應鍊造成衝擊,同時也再次提醒各國國安人員,關鍵航道與港口若遭敵刻意沉船封鎖或破壞,將讓海上運輸與海軍作戰陷入極為脆弱的困境。

智庫蘭德公司高階分析師薩維茲3月30日投書軍聞網站「Defense One」,強調這種被稱為「沉船封鎖」(blockships)的戰術,已有上千年悠久歷史,其讓老舊船隻在航道自沉,藉此堵塞港口與關鍵水道,進而強化封港作戰效果。

這個乍看之下極為古老的戰術,在21世紀同樣有效,2014年俄國在併吞克里米亞時,就以「沉船封鎖」戰術,阻止烏克蘭駐防克里米亞的海軍艦艇逃離當地軍港,最後被俄軍一網打盡。

薩維茲坦言,全球許多港口的出入口寬度都遠窄於大型貨櫃船長度,攻擊者可利用賄賂、威脅與破壞等手段,使港口陷入堵塞狀態,解除堵塞狀態需要數天或數週時間,被困的艦艇也會變成「固定目標」,極容易受到攻擊。

隨著自主科技的進步,「沉船封鎖」的攻擊手段更加便利且有效,就算老舊艦艇也能安裝自主運作或遠端控制系統,並且利用民用船隻航道,接近潛在對手軍港,並且在需要時發動攻擊。薩維茲認為,這是美軍可採用的非對稱手段之一,但美國同樣也需關注潛在對手動用此一手段,導致美軍或美方的盟邦艦艇實力受損,他也呼籲五角大廈、海岸防衛隊、情報社群與其他相關人員可擴大合作,加強識別與排除潛在威脅。

全球大部分港口為了防風防浪,出入口寬度都小於大型貨船長度,也讓「沉船封鎖」戰術在21世紀的現在依舊有效。圖為美艦「珍珠港」號在珍珠港內調頭。(取自DVIDS網站)

「長賜號」堵塞蘇伊士運河事件雖屬意外,也提醒戰略分析者「沉船封鎖」戰術,對全球海運與軍力部署機動的潛在衝擊。(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沉船封鎖」戰術已有上千年歷史,藉此達成封鎖港口與關鍵水道目的。圖為英皇家海軍「復仇號」巡洋艦1918年在比利時執行封港突擊行動戰畫。(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