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法規鬆散! 網路外送餐廳食安難把關

台北市 / 陳沿佐 採訪/撰稿 文楷誠 盧松佑 攝影/剪輯

透過我們的深入追蹤我們也發現,想成為網路外送餐廳,只需要申請「食品業者登錄」,就可以營業,但記者實地測試,發現、填表格寫資料,竟然只要十分鐘、就可以成立一家餐廳!法規會不會太寬鬆?雲端廚房又有哪些管理上的漏洞?繼續帶您追蹤!

香嫩牛五花,在熱鍋上煎得滋滋作響,誘人垂涎欲滴,您或許很難想像,日式丼飯、台式健康餐以及美式炸雞,三種風格迥異的餐飲品牌,卻同時共享、位於台北市、一個十坪不到的廚房,雲端廚房代你煮、美食平台幫你送,也在全台掀起一波「食代」革命。

雲端廚房廚師梁凱威:「被要求的喔就是環境啊,包含你用完的東西,就是你要擦啊,或者是你的砧板要保持乾淨。」雲端餐廳業者吳信諺:「第一個是避免我們的一些食材調味啊,互相會有一些味道的會互相染在一起。」

這間2021年2月成立的雲端餐廳,老板是30歲出頭的吳信諺,擁有科技背景的他,承租一間停業的早餐店,把開餐廳當作寫程式,成本控制、生產效率、產品品質,是他主要考量,每個步驟精準掌控,換算下來就是潛力無窮的市場競爭力。

雲端餐廳業者:「吳信諺,以前你的對手可能是你隔壁的一個餐廳,或是你隔幾條街的另外一間餐廳,但現在你的對手其實你根本看不見,有可能在幾公里外的一間餐廳,這樣的方面,就等於是把原本舊有的秩序重新打亂,等於整個市場重新洗牌。」

雲端餐廳如雨後春筍般成立,2019年全台餐飲業營業額達到8116億元,其中餐館業及飲料店超過5成提供外送服務,換算下來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雲端餐廳是商機,但若政府沒有妥善管理,也恐釀成危機,根據衛福部在2019年9月訂定的「網路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主衛生管理指引」中明文規定,業者應申請食品業者登錄、始得營業,「食登」成為餐飲業者加入網路外送平台的基本門檻,但記者追蹤發現,這道把關機制,幾乎形同虛設。

不到十分鐘,只靠紙上程序,記者已經完成登錄,並取得食品業者資格,臨時起意的「好吃便當店」,隨時可以進軍網路外送市場。政府為了便民,「食品業者登錄」過程簡便,但未實際到現場、掌握業者生產環境,也讓學者深感憂心。

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只能說不敢保證說,每一家都是登錄都會被查。」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我們倒是曾經抽查一家產品,它總共換了22個地方,它說它一直搬家一直搬家。」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江仟琦:「依據我們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八條第三項的部分,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類別及規模的食品業者,應申請登錄始得營業,沒有登錄的食品業者被衛生機關查到會命其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可以處新台幣3到300萬元的一個罰鍰。」

衛福部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科長魏文進:「我們透過登錄的資料或者是平台業者提供的資料,就能夠掌握到這些業者。」

商業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浩:「一旦放到雲端上面的時候,我們所擔心的就是,稽查其實查核不到,那它的相關的認證跟一些相關規範是不是都符合有沒有相對的執照,有沒有做一些登錄,在這個過程當中政府趕快把相關法規跟一些相關的規範把它建立好。」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當初是希望結合警政啦,因為警政他是滿知道說,每一個地方它在做什麼。其實事半功倍的。」9萬名外送大軍,奔馳在街頭,不分晝夜,滿足你我的口腹之慾,但在消費者按下手指點餐前,業者應該主動揭露資訊,消除民眾疑慮,政府則是必須落實稽查,加嚴法規,而消費者也能更主動、共同守護食安,雲端上的美味,才能讓您我吃得安心。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