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經濟奇蹟破滅:GDP 恐衰退 8% 以上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COVID-19 爆發至今也已半年多了。在亞太與東南亞地區,泰國儘管是防疫「相對」完善的國家之一;如今卻很可能成為經濟受創最深的國家。

尤其,在各國「第二波疫情」紛紛爆發的此刻,泰國面臨的考驗更是十分嚴峻,單以抗疫作法來說,到底是要「再度封城」,或是顧及經濟而維持「有條件開放」,一直是令政府困擾的議題。

根據泰國央行的預估,受種種因素影響,泰國很可能會出現「近代史上最大 GDP 降幅」:今年預估萎縮超過 8%,慘況甚至超過 1997 年年後,自泰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綜觀其他研究機構的預測,泰國的經濟萎縮幅度,更可能達 10% 以上。

學者分析,「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傷害以銀行與金融體系為主,連帶衝擊經濟,尚能用財政與貨幣政策調控挽救;但這次疫情直接衝擊的是實體經濟,封城鎖國更造成泰國從觀光服務業到出口貿易──也就是泰國經濟的兩大支柱,幾乎通通停擺。

此外,當前泰國的利率在 5 月份已被央行下調至歷史新低,政府財政亦沒有額外的預算可進行紓困了。

為什麼「防疫尚稱有成」的泰國,經濟受創卻最深?我們先從泰國政府自疫情爆發以來的作為談起:

泰國防疫有成,觀光、娛樂產業卻難回春

回顧疫情在全球陸續爆發的事件, 1 月 30 日世衛組織宣布「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到歐美相繼爆發確診病例,東南亞一直都處於雖有案例,但「不算太嚴重」的狀況。甚至當時還有輿論指出,新冠病毒「或許」不太適合熱帶地區。

當然,這種說法隨後即遭證偽:以泰國為例, 3 月底累計確診數便破千,死亡人數 10 人,政府隨之於 3 月 26 日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國外班機禁止進入泰國,國內各府之間的交通也設下諸多限制。

參考人類史上的歷次大規模流行病,在疫苗問世之前,隔離一直都是最有效,也可能是唯一能夠有效抑制傳染病的方法。對比歐美民眾相對較崇尚「個人自由」與「小政府」的價值觀,東南亞民眾普遍則習慣了「權威式」社會結構,舉凡戴口罩、社交距離、防疫空間、宵禁等政令下達後,絕大部分民眾都會乖乖遵守。更別提泰國「名義上」為民主政體,但近年實質上仍由軍政府掌權,透過軍警系統的強勢執法,人民,商家與企業也只能配合。

此時,首都曼谷關閉所有百貨商場、電影院、娛樂場所,並祭出宵禁(晚上 11 點至凌晨 4 點不可外出)與禁止大型戶外集會,種種措施都是希望抑制病毒的傳播。而過了 4 月的疫情高峰之後,確診人數因此也確實有放緩的趨勢──至 8 月中為止,泰國累計共 3 千多人確診,58 例死亡,在亞洲各國中已是「前段班」的成績。

在此順道提一下近年泰國醫療體系的長足進展:泰國不僅年年在 Johns Hopkins 的「全球健康指數」榜上有名,長期以來更致力打造亞洲醫療服務中心,政府也規劃了 10 年為一期的醫療升級計畫,種種醫療方面的投入,加上強制貫徹防疫措施,讓泰國不至於出現醫療資源不夠,需要向外界求援的狀況。甚至在科研方面,並不輸給歐美的研究團隊。舉例來說,朱拉隆功醫學院教授率領團隊,早在今年 1 月就成功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並將成果分享給國際上其他研製疫苗的機構。

泰國海外觀光客「掛零」?衝擊 2 成以上GDP

泰國在邁入 5 月後,一直維持個位數的每日確診個案,政府也隨之宣布第一波的「解禁」:縮短宵禁時間,並允許部分商販、店家經營生意,但人潮聚集的娛樂場所如大型百貨、夜店等,則是在第二波,以及後續的解禁名單上;接著大曼谷地區的宵禁也於 6 月 15 日解除。截至8 月,大部分營業場所皆已恢復正常營運。

然而解禁之後的泰國,儘管「國內」消費、娛樂產業大多恢復營運,卻少了「國際」觀光客的挹注,導致各地商家生意慘淡,尤其在如曼谷、清邁、普吉島等大量仰賴觀光收入的城市或地區:原因除了國際航班仍有諸多限制(如外籍人士入境泰國,除須具備 COVID-19 陰性檢驗證明外,仍被要求下榻至政府指定防疫旅館進行 14 天的隔離,這段期間費用須自行負擔)之外,尚包括泰國的政局動盪、泰國境外觀光客來源大國(如中國、歐美)的出國限制等等。

今年 4 月份,泰國官方資料顯示新增境外觀光客「單月掛零」,出現自 90 年代有相關統計以來未曾見過的慘況。對於這個東南亞觀光大國來說,海外旅客的流失,對其經濟衝擊自是不言可喻:根據各方統計,泰國近年 GDP 組成中,觀光產業佔了至少 2 成,當中尚不包括海外觀光客在當地餐飲、娛樂等「未列入計算」的經濟產值。

據媒體報導,泰國旅遊協會(Tourism Council of Thailand)近期更指出,未來泰國境內恐將有至少 1 / 3 的觀光業者面臨倒閉;且即使全球疫情結束,泰國的觀雙產業難在數年內恢復往日規模。

政治動盪,影響投資信心

自 7 月底以來,由於巴育政權近年來諸多爭議舉措:包括解散泰國第三大黨、貪腐濫權爭議事件層出不窮等等,亦造成民心思變政治動盪,泰國爆發了自「紅衫軍事件」以來最大規模的抗爭運動,從而也影響到民生經濟與各界投資信心。

如今隨著逐步「解封」,這股自下而上的抗爭力量,正快速蔓延到泰國各地:北從清邁,南到普吉島,都可看到學生、青年等在社群媒體串連下,自發地走上市中心街頭,表達對當今政府的不滿。

相關事件的前因後果,在筆者所撰的《「穩定」了 5 年,泰國為何又爆發大規模的反政府抗爭?》一文中已有詳細介紹,在此就不贅述。

全球景氣受衝擊,出口負成長

回到經濟層面的觀察:泰國儘管近年觀光、內需消費逐年成長,但其產業結構上長期以來還是以出口為大宗,約佔泰國每年 GDP 總額的 40% 左右。當中尤以電腦硬體與零組件、汽車與汽車零組件為最大宗。

如今,由於全球實體經濟都受到衝擊,消費信心大減,加上跨國產業在疫情、貿易戰等背景下出現「斷鍊」危機,泰國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最新數字指出,泰國 2020 年第二季出口負成長 10% ,創下近年最大衰退幅度。另外,受到「美國不斷爆發疫情,泰國相對控制住」這件理應來說是「好事」的影響,泰銖對美元匯率在過去 4 個月已累積上漲了 6% ──這將更不利於泰國的出口產業。

泰國的勞動人口結構中,除大都會地區有較多服務業從業者外,絕大多數仍從事出口加工、製造生產等工作。如今隨出口衰退,泰國失業率也再創新高,預料將帶給泰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更大壓力。

「全盤退步」的困境,復甦之路恐漫長

整體而言,出口貿易衰退,國內消費、投資與工業生產都大幅下滑,失業率也再創新高──泰國目前幾乎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極大損失。尤其是高度仰賴國際觀光客的旅館,餐飲與運輸(包含航運)等部門:例如頗受背包客歡迎的酷鳥航空(NokScoot),因為營收銳減無力經營,於 6 月 26 日董事會直接宣布解散公司,資遣數百名員工。

開泰銀行研究指出,就算疫情結束,泰國經濟恐怕都不會在短時間內恢復到過往的平均水準──由於需求減弱,供應鏈中斷以及民眾因為疫情常態而改變的消費模式,至少要兩年以上才能反彈回新冠肺炎前的經濟成長。

綜合觀之,泰國雖在防疫方面有著還算不錯的成績,但由於產業「碰巧」集中於疫情中受創最深的各領域,又「碰巧」遇上國內外政治動盪的時局,後續的復甦之路,恐怕仍有一段十分漫長的路要走。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泰國經濟奇蹟」神話破滅:各行各業大受打擊,今年 GDP 恐衰退 8% 以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什麼是「泰國 4.0 」與「東部經濟走廊」?它們會如何改變泰國與東協?
說到「人妖」,為什麼總是首先想到泰國?

作者簡介:

Jack I.C. Huang,台北人,倫敦大學主修國際經濟與全球化管理,畢業後回到亞洲。 目前在曼谷,先後任職於聯合國亞太投資貿易處(TID)與 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ICT),協助 fuel management 系統開發和支援維和部隊的運作,必要時得出差前往剛果、南蘇丹、索馬利亞與象牙海岸......。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