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硝四起的2023年補貼大戰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很多朋友告訴我,憋了3年,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出國旅遊。在台灣,談到旅遊,不可能不提日本,提到日本,很多人都去過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其中,每年清水寺寺方人員揮毫發表的年度漢字更是讓人引頸盼望,去年12月12日的「漢字之日」,日本發表的漢字又是什麼呢?

是「戰」,戰爭的戰,如果你問我這個「戰」是什麼戰?我會不假思索回答:「補貼大戰」。

為什麼?這很諷刺,不過是2016年,當時的歐巴馬大力鼓吹TPP,美國貿易代表Michael Froman甚至說過這麼一段話:「歷史告訴我們保護主義行不通,它只會減少就業。」但,奇怪了,2023年的美國不但早就退出了CPTPP,甚至毫不掩飾的建立一個自己的補貼體系:《科學與晶片法案》還準備投入4650億美元的補貼。更可怕的是,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對於透過財政補貼保護美國的工業基礎、遏制中國的崛起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共識。

事實上,逆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受挫的陰影同樣圍繞在台灣的上空,張忠謀在美國Arizona的一席話更是讓「去台化」甚囂塵上。耶誕前夕,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說的最好:「去台化從來沒有什麼對或錯,它是一個問號,問題的癥結在於怎麼做?這件事情完全掌握在台灣的手中,過去兩年,供應鏈移轉再怎麼跑,也跑不出印太區域,所以去亞洲化很難,台灣真正應該改弦易轍的是思考怎麼跟全世界合作?」

1月13日,德國媒體《法蘭克福廣訊報》報導,德國相關企業對台積電在歐洲設廠表示高度興趣,政府也願意提供補貼,德勒斯登北郊的工業區是可能的設廠地點。同時間,我們看到南韓環境部已通知汽車製造商,南韓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僅限在該國經營的在地車廠;更不要說,日本正努力重振先進半導體的製造,包括Toyota及Sony在內的8家日本公司最近宣布成立一家新的晶片製造公司「Rapidus」,日本政府承諾將為該公司的半導體研究提供700億日圓的資金。

那,2023年的台灣又該怎麼面對可能包括了國際貿易體系支離破碎、消費生產成本更高、創新面對更多障礙、政治合作更加困難的種種產業發展威脅?

事實上,逆全球化早已愈演愈烈,雖未直接在地表上釀成兵戎相見的禍事,卻已經潛移默化改變了全球化長年累積出的商業運作。至少在高科技領域,全球化長年依據的「比較利益」原則已經失靈。如今,在美中對抗下,比較利益原則早已讓位給了「國家安全」。影響所及,中國大陸不再是全球最好的世界工廠,台灣也不會被認為是全球最佳、最安全的半導體晶片生產基地。

平心而論,要求各國從現在運作的供應鏈體系中拔除是很痛苦的一個過程,雖然主要目標是中國,但其他經濟體怎麼可能不受影響?《科學與晶片法案》衝擊了台灣,而《通貨膨脹削減法》則傷到了歐盟與南韓。對全球來說,美國現在所作所為就是變相樹立起投資壁壘,骨子裡就是保護主義,雖有利於美國,卻會讓其他國家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危機,還會對全球經濟產生衝擊。

無論是按自由貿易或全球化的角度思考,2022年都是不及格的,美中對峙帶來的「補貼大戰」肯定禍福難料,但我仍願對2023年保持正向思考,我盼望美國幡然覺悟自己的保護主義過度了;我盼望2022年的俄烏戰爭、通貨膨脹不至於一口氣打死自由貿易;我盼望全球化趕緊找到再起的支點,並在2023年重新帶領全球商業繼續前行。當然,以上都是我的新春祈願,和我的預測完全無關。

(作者為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