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人口紅利消失?學習台灣經驗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新新聞》發表文章《對岸該借鏡台灣如何經歷人口紅利消失》,作者顧爾德認為,1990年代至今30年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整個社會轉型過程變壓縮,社會制度改革跟在後面急追。相較之下,台灣一樣經歷了人口從高峰走向負成長的過程,同時比對岸還早面臨。台灣的“經濟奇跡”也是被壓縮的成長過程,社會制度也曾是跟在後面,但就發展軌跡來看,台灣社會安全網建立的比較早。

作者說,當中國傲人的經濟成長受到舉世注目之際,台灣正在經歷一場沒那麼炫麗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這段經驗彌足珍貴,應是現今面臨發展困境的中國可以借鏡的。人口適度減量,若有相對應的產業政策與社會福利政策配套還是可以發展的很好。台灣從“四小龍”時期畢業後,高長率不再,但並沒有掉人“中度所得陷阱”,2021年台灣終於躋身人均國民所得3萬美元之列,這也是晉身“已開發國家”的各種標准中最嚴格的一個。

作者認為,不少人對威權時代的國家中心發展模式還存在鄉愁式的推祟,甚至據此把台灣民主化之後的經濟發展批評的一文不值。其實台灣在過去二十多年跌跌撞撞的過程中,走出一條較健康、長遠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渴望學習台灣1970年代國家中心發展模式;21世紀初,當中國傲人的經濟成長受到舉世注目之際,台灣正在經歷一場沒那麼炫麗的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這段經驗彌足珍貴,應是現今面臨發展困境的中國可以借鏡的。

解除“人礦”的宿命與枷鎖在於“醒覺”

“人礦”一詞最近在中國的網路空間興起並形成“熱搜”,雖然很快就被中共的網路警察刪除,但依然引起多人的議論和回應。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人礦”──中國的“人口卑賤論”》,作者宋國誠指出,“人礦”一詞反映的是當前中國人民的生存處境和心理狀態,與“韭菜”的含意很接近,但韭菜至少“春風吹又生”,“人礦”卻是“用完即丟”,曝之於荒野之上。

文章說,自中共建政以來就不斷宣揚階級鬥爭論、唯意志論、無神論等等,讓多數的中國人缺乏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中國是世界上棄嬰、收養、兒童失蹤、婦女拐騙、器官買賣最多的國家,換言之,生命可以任意丟棄或買賣。例如中國在疫情擴散並爆發大量死亡之時,甚至產生中國人“自我作賤”的論調,宣稱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死了幾百萬人甚至千萬人,在人口比例上還是少數的!為了跟美國比誰死得比較多,連這種“人口卑賤論”-人以多為賤-都說得出口!這就是一種對生命價值的低賤化,一種道德缺位和情感匱乏的表現。

作者認為,解除“人礦”的宿命與枷鎖,在於“醒覺”(awakening),在於從卑賤意識向高貴意識的辯證轉化。然而,在中共的“腦控體制”之下,在“粉紅群體”的自我卑賤化之下,距離這種自我醒覺的目標還很遙遠。

未來社會行動者應該重建與工人群體的聯合

獨立媒體“NGOCN”發表文章《“白紙運動”對未來的社會抗爭有何啟發?》,作者左望說,我們很明顯感受到這次白紙抗議/封控抗議潮中民眾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轉向,但這並不能給我們足夠的樂觀。相反,在白紙抗議後的大規模維穩抓捕中,政府正在加大對民間非正式網絡的打壓,即進一步控制潛藏在角落的的民間連結。

作者認為,這次封控抗議潮中,疫情下加劇的生計危機令鄭州富士康和廣州康樂村的工人在不同的時空進行相似的反抗,他/她們的抗爭能量是白紙抗議中絕不能輕易忽略的。唯有與工人群體之間建立聯合,有效的民間基礎建設網絡才算實現了核心的一部分。未來社會行動者該如何重建與工人群體的對話、交流、互相教育和學習、互助的網絡,是社會重建的難題,但也將是回應未來中國社會改變的核心問題。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