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拜登新政,港台是否有操作空間?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拜登對華政策的慢啟動 將為港台中抗爭者帶來挑戰》,作者趙思樂認為,不要太期待新政府短期內就會展現明確的對華政策(如果中國沒有大動作的話)。現在美國分裂的程度,和面臨的內部問題,不在其中的人可能是難以想像的。這次選舉面臨的爭議,應該不需要我多解釋。拜登當選後的首要任務肯定是穩定國內,應對爭議丶處理疫情,以及可能要先處理種族/警暴沖突。

文章說,美國民主黨在對華政策上面臨的是兩個方向的張力:1. 它的選前承諾裡有兩大重點很可能需要跟中國打交道,COVID-19疫情和全球變暖, 這兩者(尤其後者)都是具有很強全球性的話題,都可能推動美國要跟中國尋求關系緩和。2. 民主黨並不想被視為對華軟弱的政黨,加上實質的中國revisionism(修正主義)的威脅,美中關系回到過去的可能性不大,民主黨肯定要想辦法展現對華強硬--這就提供給港台中抗爭者最重要的可操作空間。

台灣如何應對美國變局?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美國大選後,政府准備好迎接可能的變局了嗎》,作者邱臣遠說,川普政府這幾年來,好像對台灣提出了很多的承諾丶做出高規格的措施,但其實這中間有虛有實,像是上次國務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訪台,也限制了活動跟主題,顯然這美方也有所保留。又像是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炫風訪台,但台灣卻沒有獲得更多實質上的挹注,邦交國沒有增加丶台美間的FTA也沒有個譜,甚至新冠肺炎疫苗也沒得到美方的任何實質承諾。

作者認為,在美中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產業鏈重組的脈絡底下,選邊站只會讓供應鏈重組時缺乏彈性,對國內產業的全球布局來說,只是短多長空,采取兼顧分散風險與生產效率的"彈性供應鏈"的產業戰略思維,來取代重押美國的"去中供應鏈"的思考,才能因應未來的變局。

中國人為什麼替美國選舉操心?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要替美國總統中國首富操心嗎》,作者李平認為,當世人把抗擊中共專制統治的希望寄托在美國時,替美國總統操心就是必然的。無論夾雜了多少暴力丶色情或金錢醜聞,美國這場選戰是透明的,選民的意願還是能得到體現,不是中共鐵幕後的權鬥丶小圈子選舉可比擬的。而美國總統選舉制度上的弊端,不需要港人去操心。民主制度的強大在於其所具備的自我糾錯能力,在經歷今次嚴重撕裂社會的選戰後,相信美國的選舉制度會得到完善。

作者說,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對香港的影響,也不需要港人去特別操心。抗擊中共是美國共和丶民主兩黨的共識,甚至是社會共識,在國會丶輿論的約束下,就算拜登出任總統,也改變不了大勢。港人毋須把凡是未支持特朗普的言論都打為"左膠",更應操心的是,在中共港共的專制統治下丶在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被剝奪後,如水抗爭如何持續?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張平(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