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氣球被美軍擊落,中國得償所願?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為何要用不受控的氣球監視美國?》,作者David Axe說,中國間諜氣球的意義不大,至少在軍事層面上如此。高空氣球的用途不會比近地軌道上的小型衛星更大--而衛星還有肉眼幾乎看不見的優勢。連間諜氣球是否比小型衛星群更具成本效益都是個問題。

作者說,中國軍方或情報機關部署間諜氣球的理由與有效性、實用性或效率無關。軍事決策不是憑空做出的。尤其是在中國那種缺乏透明和民主的政治體系裡。氣球完全可能是一個不知為何受到中共官僚機構大力支持的壞主意,就像美國軍事-工業-政治綜合體時不時(有些人可能會說經常)造出理論上可能很棒,但現實用處不大的技術。

那麼,中國為何要使用不受控的氣球監視美國?--特朗普執政期間至少三次,拜登總統任內則有兩次。中國的策劃者必然明白,美軍開火擊落氣球只是時間問題。

作者解釋說,大國不願部署間諜氣球的理由顯而易見。但另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沒那麼明確了。對任何中國外交政策研究者來說,重要的是得記住,威權政府保持權力必須要靠兩件事:在國外展示力量,同時還要將這種力量投射到國內。威權政府需要外部敵人才能將自己塑造成國家的保護者。但將外部威脅具像化的軍事挑釁同樣是對國內人民的暗中警示:聽話點,否則我們的武器就會對准你們。

台灣國防部應正視中國浮空器

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中國氣球"不對稱"監偵模式滲透領空,台灣如何應對?》,作者呂禮詩指出,所謂中國間諜氣球,其外型雖然像氣球一般,但飛行高度與作業模式,更似飛船;此類飛艇與系留氣球、自由空飄氣球等,解放軍將其劃規為"浮空器"。浮空器的設計遠比想像中的嚴謹,且運用匿蹤設計、空氣動力、復合材料、系統控制、人工智慧、太陽光電、大氣物理、"情報、監視、偵察"目獲及系統控制等科際整合的成果。

文章說,特別需要留意的是,浮空器飛越他國領空絕非僅用於搜集大氣參數,真正的目是為了彌補衛星偵照的不足,且可截獲各國在內陸和大洋中軍演或裝備測試的電磁參數。

作者認為,台灣國防部應正視中國以浮空器進行"不對稱"監偵模式,研擬及執行反制作為,一味地重復"聯合情監偵可有效掌握"、"依《國軍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應處"等制式官方回應,甚至明知解放軍在進行情報刺探,且沒有確鑿的證據下,幫解放軍以"氣象科研使用"唾面自干的自圓其說,此無異告訴鄰近強權:懦弱的國軍,讓台灣選擇了屈辱。

中國政府如何打造出"五毛"機器人?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國版的ChatGPT,鸚鵡學舌?畫虎類犬?》,作者曾敏禎說,揆諸2017年中共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到"人工智能技術可准確感知、預測、預警基礎設施和社會安全運行的重大態勢,及時把握群體認知及心理變化,主動決策反應,將顯著提高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對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具有不可替的作用",凸顯中國運用AI首要政策目標,系須有助中國政府了解和掌控社會動態。

文章指出,對中國而言,ChatGPT以知無不言的答復特點,倘未來上億的中國網民可使用ChatGPT並接觸其提供的回復,如詢問"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中共軍隊做了什麼?"、"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香港政府及員警有什麼表現?"抑或"2022年為什麼會爆發白紙革命?"等真相,必讓中國芒刺在背。故而百度的"文心一言"宣稱3月前完成內測對外開放,顯示中國必須制造自己的版本與之抗衡,用符合"國安標准"的內容來教育訓練它,避免"境外敵對勢力"從背後控制它的資料篩選和整合回復邏輯,創作出"辱華"、"謠言"和"抹黑"等挑戰中國意識形態的"有害內容",惟此凸顯既要拚命桎梏人民思想,又要在科技創新上趕超他國,可謂自相矛盾。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