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鄒幸彤與何桂藍,被忽略的抗爭者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報導者》發表文章《香港高速威權化下,異議人士的頑抗──鄒幸彤與何桂藍的司法抗爭》,作者黎恩灝認為,鄒幸彤和何桂藍的抗爭,用一句話總括,就是"不按牌理出牌"。她們深知一旦跟隨既有的游戲規則,她們案件的政治本質就會被隱沒了;法庭和政府也可以堂而皇之,以依法行政和司法獨立為擋箭牌,將司法迫害包裝成一宗又一宗個別的刑事案,消解抗爭者的集體意志和動員力量(注:持續關注甚至到法庭旁聽審訊,也是動員的一環)。因此,鄒、何二人在還押期間,多次透過獄中手記,向公眾闡述其司法抗爭的意識、論述和盤算;她們站在法庭,也打破常規,抗議法律制度以至法官的正當性,積極運用其法律權利,持續向法院申請保釋,並挑戰禁止傳媒報導保釋的決定;即使無法改變結果,其過程亦示範了司法抗爭。

文章說,抗爭行動需要有理論支撐;但建立理論的前提,是先具備抗爭的意識。在這點上,鄒、何兩人在庭外的文章,就展現了一套高於刑事審訊和司法制度的政治視野,培養讀者面對法庭審訊的政治意識。鄒幸彤在香港網媒發表了一篇文章〈"只談法治,不談政治"的抗爭七步殺──香港法治迷思與司法抗爭諍議〉,開宗明義指出,港區《國安法》利用香港普通法的程序和仍有點公正形象的法庭,"賦予執法者、檢控者近乎無上的權力和正當性";法庭也要不斷為國安法生產判例和判詞,協助政權"歪理說直"。何桂藍亦提出了相近的觀點。在她〈當司法淪為政治壓迫的儀式,反抗是否仍然可能?〉一文中,她力陳"當政權不斷將政治問題推向法院,無論政權如何強調只是'有法必依',法官又如何重申'只處理法律問題',在現實中,法院根本不可能再'超然政治之上'"。

作者認為,鄒、何二人在法庭內的抗辯及抗爭,雖在香港本地受到大眾關注,但在國際輿論上,卻往往被忽略,殊為可惜。可惜的原因,並非有關鄒、何二人的名氣,而是她們面對政治審訊所采取的策略,對理解將來香港《國安法》案件的審訊張力,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台灣沒有"戰略怠惰"的本錢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兩扇正在關閉的機會之窗》,作者黃介正指出,美國與中國大陸進入長期強權競爭,已經是被國際社會接受的事實。在此戰線寬闊綿長的爭霸中,哪一方終將勝出而成為支配世界之獨強,或是演成分立共存的和局模式,殊難預見。海峽兩岸長期隔海分治,倏忽已超越三個世代。台灣有序政黨輪替的政治發展,與大陸驚人速度騰飛的經濟實力,將台海兩岸推向極度拉大的不對稱情境。海峽兩岸政治分歧的最終解決尙不及見,台海已在美中爭霸、官方斷線、人民積怨的交互牽引之下,成為世人眼中最危之地。

文章說,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合乎美中台三方的共同利益。大陸的民族復興中國夢,美國的印太戰略部署落實,中華民國的永生存續發展,都不能讓眼前的兩扇機會之窗漸漸關上。自由民主立場當然選邊,但"增加實力"與"降低風險"卻不可偏廢,台灣沒有"戰略怠惰"的本錢。

中國"韭菜"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強?

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中國"韭菜"的生命政治學》,作者彭麗君指出,今天,中國就是一片又一片欣欣向榮的"韭菜田"。但是,韭菜在中國互聯網上如此受歡迎,並不是因為它代表了中國人的成功,而是它不斷被割,以及樂於被割的狀態。它的生命力特強,但對自身的生命和環境無感,以它自比,我們都知道背後反映的悲哀。

文章說,韭菜在這兩年的互聯網中,就好像經歷了一種質變,建立了自覺。韭菜作為一個不死生命的比喻,同時具備悲劇和希望的元素:它巨大的生命力,可以成為制度的原材料,喂養權力機器的日常運作;但它也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意識,看到自己也看到彼此。

作者認為,在今天的語境下,韭菜很懵懂,但韭菜也可以很練達,韭菜如何繼續面對這個權力的世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生命政治學"的問題。如果傅柯理解的"生命政治"是一種政權的統治方法,我們從韭菜的世界中能否把這個邏輯倒轉過來,將"生命政治"視為一種人民的政治意識,提升出新的公共面向?我無法過分樂觀,但韭菜也不必妄自菲薄,始終韭菜"割得越多,長勢越好"。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