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患者 新冠風險增11.8倍

依據國外口腔健康照護對COVID-19感染的近期研究顯示,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可以降低COVID-19的感染風險;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清潔舌頭、定期消毒牙刷或確診後更換牙刷都是保護因子,但共用漱口杯或牙膏則會增加感染風險。另外,口腔衛生不良者得到COVID-19的嚴重程度和需要康復的時間更長;有牙周炎患者相較於無牙周炎者,其感染的風險也增加一一‧八倍。

為兼顧疫情控制與維持健康生活,如何進行校園防疫與口腔衛生措施?衛生福利部委託社團法人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日前辦理「COVID-19疫情對國小校園口腔保健的影響」專家研討會。

在疫情大流行封鎖期間對孩童口腔衛生的影響,有二成以上的孩童口腔衛生變差、有近三成八的家長因為孩子牙痛而聯絡牙醫、有三成三的家長會額外努力地維持孩童口腔健康,例如增加孩童刷牙次數、額外使用漱口水等,四成五的家長會為了預防蛀牙而改變孩童的飲食習慣;顯示在減少看牙醫的情況下,更應該要加強家庭的口腔照護。綜整相關的實證與趨勢,只要做到最佳化的防疫措施,配合檢測及疫苗涵蓋率,在後疫情時代應可找出與疫情共存的健康照護措施,恢復新常態生活。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陳少卿簡任技正表示,目前本部結合教育部辦理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及餐後潔牙防齲計畫,另於六歲以下的幼兒園及教保機構推動兒童塗氟預防保健服務;疫情期間由於學校停課並遵循指揮中心的相關規定停止服務,九月開學後各學校均以嚴謹的措施落實防疫,在具備家長同意書下,各項保健活動也逐步因地制宜恢復執行。

因應疫情,衛福部也結合牙全會與教育界專家,推出「校園督導式潔牙」影片及「兒童青少年口腔保健防齲及飲食指導」手冊,提供家長及校園場域運用,建議家長應重視孩童每日潔牙,善加利用含氟用品,烹煮食物時加入氟鹽並減少含糖飲食頻率等,達到「從小保護牙,老來不缺牙」的美好生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