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從豬舍創業到新首富

一款百年老鞋、一個破產品牌造就他!

文/林洧楨、蔡茹涵

《富比世》最新公布的台灣50大富豪排行榜中,一位雲林農家子弟靠著賣鞋首度入榜,以138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千億元)身價,擠下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等,成為台灣首富。

來源.設計/ivy
來源.設計/ivy

他,是全球產量第二大鞋廠,華利實業集團創辦人張聰淵。他的異軍突起,竟將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擠到第6名。

這位超越金融、科技巨擘的神秘鞋王,過去從未出現在富比世富豪榜上,何以橫空出世,贏得首富大位?

為解答這謎題,商周團隊遍訪鞋業供應鏈,意外的是,竟連台灣製鞋業也對他所知有限。

《商業周刊》第一時間獨家專訪張聰淵!帶您目睹台灣新首富30年稱霸全球的致富密碼。

台灣首富換人!我們第一時間採訪全球最大運動鞋用黏著劑生產商、南寶總經理許明現,他反問:「他(張聰淵)是我客戶,但138億元,確定是美金,不是人民幣?」

原來,華利集團4月26日在中國A股掛牌上市,股權高度集中,加上高本益比、高市值,讓張聰淵的身價水漲船高。

上市招股書中揭露,他與家族成員在經過上市增資後,仍持股華利87%股權。以5月11日華利股價換算,5位家族成員持股市值近新台幣4千億元,是新首富的財富基礎。

相較之下,在台股上市的寶成,儘管營收是華利逾4倍,市值卻不到它1/4,且蔡其瑞家族因市值與持股都不如張家,即使是全球營收第一大鞋王,《富比世》台灣富豪排名僅屈居第42名。

但,光集中股權與高市值,不足以解釋他何以變台灣首富。本刊專訪張聰淵,問他經營的秘訣,他說:「沒什麼奧妙,追根究柢,只有你有沒有比別人做更好的決心。」

原來,這是一個把別人棄守的市場變黃金的故事。他崛起的3大關鍵是,一間豬舍工廠、一種百年老鞋、一個破產品牌。

出生雲林鄉下的張聰淵,父親早年耕田維生,80年代他自創景新鞋業,攻女鞋市場。礙於財力有限,他買豬舍當工廠,「家裡沒錢,就過沒錢的日子,人家買好的地段蓋大樓,我就買鄉下的豬舍、農舍。」張聰淵說。

36年前,全球鞋盒龍頭廠聯聚貿易Goodbox董事長江韋侖,就曾踏進過這間老工廠。他說,雖然豬舍工廠環境不如人,但張老闆錢都花在刀口上,設備並不比別人差,還沒西進中國前,曾是聯聚貿易的大客戶之一。

只不過,張聰淵創業近10年後,碰到台灣人力成本大幅提升,只能搭著鞋業西進熱潮,1989年,比寶成晚一年赴中國找機會。

當年張聰淵既無規模化優勢,也沒有技術力支撐,他在中國輾轉多個城市,最後落腳廣東省中山市。

通常,這類缺乏比較優勢的台商,很容易被中國廠商取代,為什麼他能持續壯大,成為產量僅次於寶成的全球第二大鞋王?

原來,他反其道而行,專注做兩岸鞋廠都看不起的一種百年老鞋——加硫鞋。

「如果說足球鞋、籃球鞋是鞋款裡第一、第二名的獲利王,加硫鞋大概就是倒數第一!」鞋材大廠、立綺實業副總經理劉明訓分析,這種鞋款優點是產出速度比其他鞋款快約一倍;且用料便宜、無須車縫,研發費用「幾乎是零。」

但它致命缺點是:價格低、利潤差,且其設備無法拿來產其他鞋款。設備無法共用,導致製作加硫鞋的鞋廠越來越少。直到近7、8年來復古風崛起,它才以「百搭潮鞋」之姿回歸,Nike、Adidas等各大品牌都能見其蹤影。

早年,台灣鞋廠多做這種鞋起家,但因加硫鞋有道高溫蒸鞋的製程,讓產品不良率大增,加上中、越安全控管壓力增高,因此寶成、豐泰等大廠很早就棄守這種訂單。

同業都說做加硫鞋利潤低,但攤開3大鞋廠財報,華利的毛利率、營益率、稅後淨利率,全數贏過寶成跟豐泰,它如何辦到?

本刊採訪多位製鞋業者拆解原因。首先,「它生產速度快,量大又幾乎沒研發成本!」一名同業直言。其次,過去30年他將加硫鞋做到訂單量大且穩定,不但有助節省管理成本,也有利於和上游供應商議價。

再者,他2005年就赴北越設廠,與北越政府至今維持良好關係,可用相對便宜的價格,取得土地和工人。

不過,最核心原因,是他30年如一日的專注改善製程。

「他們(同業)放棄,但我沒後路,就認命,做到品質好就對了。」張聰淵自剖。

正因為專注,他也比別人敢賭。

一位寶成主管分析,加硫鞋一不小心就會整批報廢,不只風險高,且因化工問題,環保生產要求也高。但張聰淵卻敢賭這個別人不想碰的製程,還大量透過設備取代人工,增加生產穩定性。

不斷改善製程,終讓他收服美國潮鞋品牌Vans等多家帆布鞋,也躲過中國紅色供應鏈襲擊。

另一關鍵推手,則是一個破產品牌:Converse。

2001年Converse因不敵Nike競爭,宣布破產。當時,該品牌占華利營收超過2成,造成華利重傷。不過,張聰淵沒放棄對該品牌的經營,這種不見利忘義的特質,讓他在Nike收購Converse後,因Converse推薦,擠進球鞋龍頭供應鏈大門。

身為後進者,他從最熟悉的帆布鞋訂單接起,即便代工單價比豐泰、寶成低一半;當同業旺季產能供不應求時,他就想盡辦法支援,並精進製程,待良率提升、訂單加碼,他就在Nike供應鏈內跨入新鞋種,並靠球鞋龍頭代工廠身分,打開國際知名度。

如今,包含Nike在內,全球10大鞋廠有一半是它客戶。

過去,他認清自身條件,把別人棄守的市場做到最好,打下一片江山。但未來上市後,一舉一動必被放大檢視。這家豬舍起家的製鞋大廠,更嚴格的考驗才要開始。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48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你富裕,但你拿不到氧氣」印度疫情燒到有錢人,成為「世界第三強國」的夢會粉碎嗎?
麥當勞招聘「煎漢堡排」人員,來面試就給1400元!美國缺工有多嚴重?
一到退休年齡,就準備離婚?沒外遇、不吵架,日本爺奶為何吹起「分手潮」
小本生意隱藏陷阱》老闆肯拼、客人捧場…生意超好的義式小館,為何賺不到錢
工作不合老闆意,先別急著說對不起…把事情「做圓滿」的眉角:多想一步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