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滬寧如何成為三朝國師

中共二十大結束,新的政治局常委出爐,習近平主席總覽大局,舊的人士遭到替代;儘管如此,信任政協主席王滬寧卻是特例,他既被視為習近平的最高智囊,也曾是胡錦濤和江澤民的親信,說他是三朝國師毫不為過。

王滬寧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層面,一個是他思想著作,以及我們談到「六四」和東歐變局時他的反應;二是他在擔任復旦大學辯論隊老師時所採取的辯論策略。第二部分可能經常被外界所忽略,但我因身在其中,難以忘懷,也就是王滬寧不只有思想理論,也有很強的策略意識,能夠指導實際的贏的策略。我認為這是他和其他理論家最大的不同,也就是他可以規畫出打敗對手的實際方法。

首先就理論而言,王滬寧的著作《比較政治分析》可以看出,對王滬寧而言,民主最終不是道德情懷,而是程序的理性實踐。從這裡可以延伸出很多的探索,譬如,程序性的政治民主是否有訓練的過程?何時開始?中國會開始這個過程嗎?另外,既然哲理性政治民主往往導致不穩定,而中國又迫切需要長期穩定發展,是否代表哲理性政治民主將長期受到擱置,以避免造成不穩定的局面?這些問題其實是很難回答的,或許最終的答案在於最高領導人的終極價值狀態。

至於王滬寧的策略意識這一方面,1988年4月新加坡廣播局主辦的國際大學生華語辯論比賽,復旦大學和台大的辯論題目是「儒家思想能否抵禦西方歪風?」這個題目是新加坡政府的概念,可能不太公正,為何先把西方說成歪風呢?但王滬寧有很強的策略意識,他帶隊的兩次比賽,復旦辯論隊都擊敗來自各華人大學的菁英,取得第一名,這種結果絕非偶然。當這種策略概念延伸到國內外的政策,包括對台灣對香港對美國等,其實都適用的。

另一方面,王滬寧的現實政治的策略能力,也表現在他會根據不同領導人的風格,規畫不同的理論架構。他會根據不同領導人的意象而風格,提出相應的理論和口號,這是他受到欣賞以及政治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到了最後,最重要的不是王滬寧怎麼想,而是他所服務的最高領導人想要怎麼做,他則在理論架構上協助對方實現目標。

今天的習近平無疑是一個強勢的領導人,有著毛澤東的風格,他在香港、台灣和對美國政策,都毫無疑問採取強硬的立場。儘管過程會小心謹慎,但一旦出手,必然強而有力,貫徹到底。1991年王滬寧的《美國反對美國》指出,由於過度的個人自由、享樂主義、以及難以扭轉的黨爭,美國終將難逃分裂的命運。這本書已經成為今天中共領導人看待美國的重要理論根據,也是他們壯大中國的思想信心來源之一。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