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總動員4》教爸媽的事:每個父母心中都有一個胡迪

圖片:《玩具總動員4》劇照
圖片:《玩具總動員4》劇照

作者:曾麗心(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以下有雷慎入,看完電影的爸媽請進,還沒看過電影的請記得帶大包衛生紙去看***

玩具總動員4時,會一直忍不住把自己帶入胡迪的心境,玩具的對話常出現:「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彷彿小主人真的是他們的「孩子」一般,他們被孩子愛著、需要著,他們也愛著孩子、更需要著孩子,這樣的關係不也類似父母與兒女嗎?如果把牛仔警長胡迪這個角色換成一個癡心老爸或是老媽,整個故事劇情似乎也不會違和啊!玩具總動員4根本是拍給爸媽看的「與子女分手的故事」,也難怪電影院裡大人的笑聲(和啜泣聲)似乎比孩子們還更熱烈。

每個爸媽心中都有一個胡迪

現代父母總期許自己和孩子如同好朋友一般無話不談、沒有隔閡,也樂意成為「孩子的大玩偶」,父母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似乎就是胡迪了。

對胡迪來說,玩具不僅只是玩具,而是「夥伴」。電影中胡迪名言:「一個玩具能做的最高貴的事,就是在孩子需要他的時候,忠誠地陪伴著他們長大。」這個精神不也是跟父母的角色十分相似呢?當玩具有了孩子(主人),身上被寫上他/她的名字,然後從此就變成”主人的”玩具了。正像父母有了孩子之後,在孩子出現的場合時名字忽然就成了「某某媽媽」或「某某爸爸」,孩子的名字從此刻寫在我們的心上、身上,「我就是專屬於他的了」成為一生無法卸下的重責大任。

很多爸媽就像胡迪一樣,總是為了孩子的大小事操煩。擔心著孩子第一天去幼兒園的情況,忍不住偷偷跟去;怕孩子可能遇上麻煩,認為孩子需要自己的「拯救」;老覺得孩子需要自己,因此寸步不離,事實上卻是自己比較需要孩子。

玩具娃娃蓋比蓋比因為發聲器故障因此從沒有受到孩子喜愛過,她問著胡迪:「被孩子愛著的感覺真的是那麼美好嗎?」那一刻,胡迪眼睛閃著光芒,滿臉笑容回憶著:「是的,你陪著他第一次學騎腳踏車、當他摔倒時在旁邊安慰他、驕傲地陪伴他成長的每一刻⋯.」胡迪那個模樣不正是跟每一個以孩子為榮、憶起孩子小時候的事情就如數家珍、恍如昨日般清晰的爸媽一模一樣?

胡迪為了要救回邦妮最心愛的DIY玩具「叉奇」,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發聲器作為交換,當牧羊女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胡迪垂下頭嘆息著說:「這是我唯一能為邦妮做的了⋯」看到這段真的讓人大淚崩,他這樣無條件的付出,世界上或許也只有父母對兒女的愛能夠比擬了。(其實,父母往往也很難做到無條件的愛啊!)

成為父母前看胡迪,像是個熱心里長伯,成了父母之後再看胡迪,怎麼樣都像個癡心父母啊!

父母給子女的愛與陪伴,是有階段性的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用愛陪伴孩子長大,但看完玩具總動員四集電影的詮釋,我忽然有個領悟:這個「陪伴孩子的過程」其實是有「階段性」的,若把電影中「忠實夥伴胡迪」的角色代換成「父母」,更可看出這個依附關係的分階段改變過程。

階段一、時刻陪伴在身邊

當孩子還小,他需要抱著玩具入睡、去哪都要帶著玩具,玩具總動員前兩集中,安迪總是隨身帶著胡迪,「安迪需要我!」胡迪也隨時提醒著自己,因此無論遇到何種危難挑戰,他一定都奮不顧身要回到安迪身邊。這也像是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總是緊緊黏在爸媽身邊,一刻也不願意分離,而父母也認知到自己是這樣被孩子「愛著」、「需要著」,即便有時感到疲累,仍會因為被孩子這樣「深深的需要」而感到滿足。

階段二、有時需要,有時不要

當孩子進入學校生活,玩具開始被留在家裡、被收進儲物箱或是衣櫃,孩子學習沒有玩具在身邊陪伴安撫,並得學著在學校中建立自己的新的人際關係、結交自己的朋友,就像邦妮第一天上學,沒有玩具的陪伴,他只能自立自強,親手打造了一個新玩伴「叉奇」,而胡迪對於叉奇如此被邦妮看重、被需要,內心雖然羨慕,卻因著愛邦妮,他甘心樂意保護著叉奇,只因為「邦妮需要叉奇」。

階段三、我愛你但不再需要你

而當孩子長大了,玩具的下一個階段只能是閣樓、垃圾袋或是捐出去。因為不再被需要了,玩具們自然感到無比失落,「資深玩具」胡迪對此更是有深刻的經歷:第一次是小主人安迪長大了要離家去唸大學,於是他和其他玩具們來到邦妮身邊,即便仍愛著安迪,他也繼續新的任務、守護著新的孩子邦妮;第二次則是邦妮長大進入幼兒園,她鍾愛的玩具不再是胡迪,胡迪總是被遺留在櫥櫃裡,她甚至把胡迪的警長徽章改別在女牛仔翠絲身上。可是即便不再被當作唯一摯愛,胡迪仍舊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無怨無悔的做孩子的支柱與依靠,深信玩具最高貴的表現就應該如此。

被需要=存在的價值?

胡迪因為不再被孩子需要,在家的地位似乎下降,玩具們也不聽他的調度指揮,於是他漸漸喪失自我與自信,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與價值,所以偷偷陪著邦妮去幼兒園、深怕第一天上學的她會感到害怕與孤單,為了邦妮而奮不顧身地守護著叉奇。

即便歷經過兩次孩子成長的失落,胡迪仍堅信自己存在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陪伴孩子」,即使孩子已經不再需要他了,他也堅持決不放棄,彷彿沒有了孩子,自己就不再有價值了。當自己這般深愛忠誠的孩子已不再同樣重視自己了,他成了一個不再被需要的過氣玩具,多麼令人傷心失落,我猜這種失落感可能很多孩子剛進入青春期的爸媽們並不陌生呢!

第四集中的胡迪,與遺落玩具牧羊女「寶貝」重逢,導演很巧妙地用一模一樣的問句,清楚帶出兩人看待與孩子關係的不同角度、以及對於成長分離的不同心境。

兩人同時問對方:「所以,你是沒人要的玩具?」

牧羊女寶貝:「太棒了!」

胡迪:「太遺憾了!」

但,牧羊女也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灑脫的,劇情中其他玩具驚訝的問她:「你有孩子!?」她幽幽地說:「我曾經有過孩子,但我現在是自己的主人。」原來牧羊女寶貝經歷過被小主人茉莉送走,接著又流浪骨董店,曾經美麗柔弱的陶瓷娃娃寶貝終於決定不再被動等候新主人的青睞,更不甘心浪費大好生命在架子上積灰塵,於是帶著她的羊展開冒險,跟著兒童樂園遷徙移動,她的名言是「當你有這麼一大片樂園,誰還需要小孩的房間呢?」

牧羊女寶貝即便不再被小孩需要了,她也沒有自我放棄,反而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從此也過得更自在快活。胡迪看著她如此瀟灑暢快,內心也終於動搖了,守護著孩子這麼多年,如今孩子已經不像小時候那般需要他了,或許終於是時候追求自己的幸福了呢?

成長與分離本就是同一件事

分離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功課。分離似乎總與「不愛了」畫上等號,所以讓父母很難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輕鬆「斷捨離」。但,成長與分離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父母無法一方面期待著孩子成長,另一方面卻又不肯放手讓孩子離自己而去。

其實從孩子離開母腹、切斷臍帶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是在一個持續離開父母的過程中,因此我們做父母的,最好早點明白:「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是有階段性的,隨著孩子成長,我們的陪伴方式也要有所改變。」

玩具總動員第三集的一開頭就是胡迪與其他玩具們被收納在玩具箱內多時,因為思念小主人安迪,便企圖用手機鈴聲來吸引安迪來打開玩具箱,盼望有機會再被主人抱一下、玩一下。第四集同樣場景再次出現,被遺落在衣櫃內的胡迪內心受到打擊,但還是只能故作堅強灑脫。

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看著孩子背影的時間也愈來愈長。當孩子不在身邊只能盼著孩子的消息,等著孩子的關愛眼光。如果無法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和陪伴模式,勢必成了「高需求父母」,期待孩子對自己的愛與付出有所回應,就難免跟孩子產生愈來愈多的摩擦:被孩子嫌煩、嫌囉嗦、嫌緊迫盯人⋯。有一天當孩子忍不住對自己說出「我不需要你」的時候,才痛徹心扉、大嘆自己對孩子的愛竟然不被珍惜理解。

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向牧羊女寶貝看齊,就會對成長與分離有著更清楚的洞悉──「懂得放手,就有自由。」第四集開頭回顧九年前牧羊女將被送走時,她對胡迪說「是時候該有一個新主人了」,還邀請胡迪一起離開,反正「孩子們天天都在掉玩具」,但那時胡迪以「安迪需要我」婉拒了牧羊女。直到電影尾聲,胡迪總算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意義,理解了「放手並非放棄」,「離開是開始而非結束」,決定做自己的主人,看看外面廣大的世界,而不要整日再因「孩子長大了」兀自傷心。

(小標)愛與自由

片尾,胡迪在面對要走要留的抉擇時,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巴斯光年在最關鍵的時候,扮演了胡迪內心的聲音,「她會沒事的」。巴斯對胡迪這樣說,後又補一句。「我是說邦妮。」於是胡迪這一次終於真正聆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留在牧羊女寶貝身邊。最後玩具們看著胡迪說:「他變成沒人要(Lost)的玩具了嗎?」Lost除了翻作遺失、也可以說是迷失了,但巴斯光年回答:「不!他不再迷失了,他自由了。」

胡迪曾經對叉奇說:「你是邦妮的玩具,你會幫她累積她一生難忘的快樂回憶」,這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重要價值之一:用愛為孩子累積快樂回憶。

寫給陪著孩子一起看了玩具總動員系列電影的爸媽們:當我們跟孩子一起唱著「你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多麼希望自己真的能夠一直當孩子無話不談的摯友啊!但請明白,我們能給的只是「階段性的陪伴」,我們與孩子一起累積幸福的回憶,將儲存成為他們未來人生中的正能量,或許某天孩子將遇到困難,即便我們不在他們的身邊,他們仍會記得爸爸媽媽的愛,然後會聽見耳邊的小聲音對他們說:「一切都會沒事的!」

更多未來Family文章>>親子聊天別說教!從日常中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