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教育 讓弱勢兒童有脫離貧窮的機會

理財教育 讓弱勢兒童有脫離貧窮的機會

臺東縣大鳥國小校長陳金祝,秉持「理財,是弱勢孩童脫離貧窮的唯一轉機」,鼓勵學童養成儲蓄的習慣,讓有7成來自經濟弱勢家庭學生的大鳥國小,從五年前的「欠債小學」,變成全校學生郵局戶頭總數超過百萬元的「百萬小學堂」。

5年多前,陳金祝剛出任臺東縣大鳥國小校長,發現全學生積欠的學費高達4、5萬,甚至,學校為了補學費這個大洞,連該付給廠商的費用,都欠了超過十萬。

其實,教育部有教育儲蓄專戶,再加上學校本來就有的「郵政儲蓄」。學校每一個孩子在郵局都有一個專屬帳戶,外界的捐款,都會直接匯入孩子的帳戶裡,原意,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社會的關心下,安心求學,但是,這些捐款,往往都入了父母的口袋裡。學生沒繳學費,學校幫忙東補西湊,卻連該付給廠商的錢都繳不出來,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陳金祝做了一個相當大膽的決定:強勢接管學生帳戶!

不只在學期間接管,就連孩子畢業,存款都直接轉入國中,由國中繼續接管。陳金祝指出,孩子上了國中,一樣需要學費,總不能畢業當天,就讓父母花光了吧!

這個作法一執行,馬上引起部份家長的強烈反彈。家長們認為,「孩子的錢就是家裡的錢」,家裡有需要,為什麼不能用?陳校長說,這個觀念不正確!外界的捐款,是要「讓孩子上學」,而不是「讓家裡蓋房子」,更不是「讓爸媽喝酒賭博」。她堅持,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既然父母沒辦法養,需要外界的協助,那麼,父母就沒有權利去使用這些外界的捐款!

原則很清楚,不過,陳校長說,有時候,也會有些特例。譬如,有些孩子的家中經濟實在很弱勢,小至孩子看病掛號、大至屋頂漏水,家長實在無力負擔生活費用,學校除了代為申請補助之外,有時,也會通融讓家長提領帳戶裡的錢。但是,她再次強調,這些都必須經過老師和校長的嚴格把關、審核。

她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個孩子手上包裹著紗布到學校,跟老師說,他的手骨折了,老師當天就帶孩子到附近的衛生所診治,預約隔天要照X光,沒想到,第二天,孩子活蹦亂跳的到校長室去,舉起「完好如初」的手說:「校長,我的手好了!」骨折一夜之間迅速痊癒,讓她哭笑不得,也讓她更堅定『代管存款』的決心。

除了嚴格把關孩子的帳戶,陳校長說,學校也鼓勵儲蓄。每個班級導師都有一個記帳本,詳細載明每個孩子存款的金額。她說,這是有用意的。透過存款,無論5元、10元,當孩子和家長看到存款簿上增加的金錢,他們會體認到「自己不是沒能力」。而且,這也關係著他們對於帳戶金錢的使用權,有付出,就可以使用。

陳金祝說,越是經濟弱勢的偏鄉,學童就越應該養成儲蓄的觀念,學習正確理財觀念。因為,孩子和家人使用的金錢,很多都是社會的捐助,妥善理財,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對社會負責。

這樣的理財教育推動五年多,除了學校還清付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存款,陳金祝欣慰的說,因為孩子回家一直嚷著「要把錢存起來」,現在,連家長都懂得節省、儲蓄的觀念了。

因為「存錢」,讓位在南迴山城的小村落,慢慢有了擺脫貧窮的曙光,更讓這些孩子有了敢作夢的勇氣。六年級的塔依達說,有了這些錢,她以後可以出國唸書、可以買房子讓全家人住。

美國史丹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研究「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或是等15分鐘,如果願意等,就可以再多一塊棉花糖當獎賞。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

陳金祝校長認為,越是偏鄉弱勢的孩子,越應該學習理財!從金錢的管理中,讓孩子學習對自己、對社會負責的態度。而當大鳥國小的孩子們,願意忍住「現在對糖果餅乾的渴望」,轉而思考「以後可以買房子、出國唸書」時,我們相信,這些孩子的生命,已經成功的被翻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