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體說故事──李國修的表演筆記

中國時報【李國修╱口述 黃致凱╱整理】 演哭戲前需要醞釀情緒嗎? 學習表演是一場自我身心的修練旅程。在寫實體系的表演訓練中,「情緒記憶」是最深、最難的課程之一。簡單來說,「情緒記憶」就是教你怎麼哭,但控制情緒不過是表面的學問,困難的是演員對於專業表演的認知為何?演員如何面對自己過去生離死別的生命經驗?如何看待角色的生命處境?很多人都以為「會哭」就是好演員,事實不然。我常常問我的學生幾個問題: 第一,演員之間需要培養默契嗎? 第二,一個演員如果要演哭戲,那麼需要醞釀情緒嗎?如果要,多久的時間算合理? 第三,你對於「演員在戲落幕之後,情緒仍走不出角色」有什麼看法? 在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中,很多學生的答案是這樣的:「演員之間需要培養默契,這樣互動才會自然,有時候可以多聊天,或是一起吃飯培養感情」、「哭泣當然要培養情緒,我會自己躲在角落想一些悲傷的事,大概半小時左右,就可以哭出來了」、「因為那時候入戲很深,在戲結束之後,我還是走不出這個角色。」 以上的回答都是不正確的。那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待這三個問題?我只用兩個字來回答:「專業」。 每個行業都需要專業的素養,各位去試想:一個專業的計程車司機,在客人上車之後,他需要和客人先聊個二十分鐘培養默契、建立感情之後才有辦法開車嗎?再來,當客人告訴司機目的地之後,司機理當直接驅車前往,如果有個司機對你說:「這個地方我知道,但不太熟,我需要想(醞釀)一下,可不可以先給我半小時查地圖?」遇到這樣的司機,你有辦法接受嗎?最後,如果有司機已經送你到目的地了,但是他竟然在樓下留戀不走。你會不會為這個司機感到憂心?你會不會害怕他接下來做出難以預料的事? 專業的演員在對戲時,憑藉的是對於文本、角色關係、動機、目標的理解,以及熟練的情緒表達能力,而不是靠默契。如果演員需要培養默契,那麼演情侶的演員是不是都要先約會看電影,才能培養出戀人的互動感覺?我想不是吧! 再則,如果演員需要醞釀情緒才能哭,那麼各位可以試想一個荒謬的畫面:一齣舞台劇演到一半,突然降下大幕,然後舞台監督出來昭告觀眾:「對不起,我們中場休息三十分鐘,因為演員現在哭不出來,他要醞釀一下情緒。」如果你是現場的觀眾,你會有耐心等嗎?這樣還算是專業的演出嗎? 第三個問題,一個演員如果走不出角色,那麼他也失去再扮演其他角色的能力了。這種過度耽溺的演員,有時候是想假借「走不出角色」來告訴別人:「我是個好演員,所以我入戲很深。」事實上,當演員無法區隔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差別、戲劇與真實之間的不同,那麼他就把演員當成他的職業。 如果一個計程車司機的專業技術是熟練地駕馭方向盤,那麼一個演員的專業技術就是駕馭他的情緒,要能達到收放自如,在戲裡該掉淚的地方掉淚,下場之後到側台馬上切換情緒,準備下一個場次的演出。我自己有好幾個作品是時空交錯,演員需要多重角色扮演,有時變換角色只在一瞬間,根本沒有下台準備的機會。《京戲啟示錄》是我的半自傳作品,我在故事裡飾演風屏劇團的團長李修國,但在台上一秒鐘的轉身,就要去扮演自己的父親,進入飾演李師傅的狀態,回到三十年前的中華商場和孫婆婆敘舊,當兩人談到梁家班的感傷往事時,我的眼淚0.5秒就流下來了。這中間的過程完全不需要醞釀,因為我已經在那個狀態裡面了,隨著台詞堆疊內在的情緒,不用硬擠,眼淚自然就會落下,因為我相信我講的一切都是真的,我就活在那個時代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