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雲從網路消音後

(圖/微博)
(圖/微博)

世界首富馬斯克買下推特(Twitter)之後,說要清除假信息和維護言論自由,但基本上這兩者是互相衝突的目標,而且網路的光速往往讓很多事情難以控制,即使是真的消息,只因為網民的想像和解讀不同,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和破壞力。

日前在中國大陸就發生一個有趣的例子,主角也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家。大陸官方媒體日前報導稱,杭州市國家安全局依法對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馬某」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在阿里巴巴總部所在地的杭州市,又是姓「馬」,除了「馬雲」還有誰?此消息迅速在網路上發酵,引發了香港股市對阿里巴巴的恐慌性拋售,市值在幾分鐘內蒸發了約260億美元。

後來官媒發覺不對勁,隨後的報導改稱是「馬某某」涉案,然後說被告1985年出生於溫州,曾在一家資訊科技公司擔任硬體研發總監。如此間接澄清涉案人不是馬雲,之後阿里巴巴股價也隨之反彈,收盤時收復了大部分的損失。

由此事件可看出大陸政府自從2020年以來,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嚴厲監管已造成了寒蟬效應,使得投資者信心不足,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市場快速反應。投資者如此堅定地相信曾是中國最著名的億萬富翁馬雲會被政府拘捕,這一事實揭示了許多大陸大亨現在所處的政治現實。「是否真的他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很多人認為是他,這個很有趣。」微博上這則評論吸引了6萬以上的讚。

公眾對馬雲的情緒轉變幾乎與他白手起家的故事一樣引人注目,直到大約3年前,這位由英語教師出身的億萬富翁仍因其魅力、敢說話和白手起家的成功而廣受崇拜。但隨著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擴張其商業帝國,他們已成為大陸年輕工人日益沮喪和怨恨的目標,馬雲支持所謂的「996」工作文化,即每周工作6天,每天從上午9點到晚上9點。

隨著政府陸續打壓科技巨頭,馬雲這些人被標上「邪惡資本家」、「腐朽資本家」,要為越來越多的各種社會弊病、無情的職場競爭、飛漲的房價和人民缺乏社會流動性來負責。但問題是,打倒資本家、驅逐(所謂的)外國勢力,真的會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好嗎?

自從螞蟻集團的IPO於2020年底被監管機構叫停以來,馬雲基本上已經淡出公眾生活並保持低調。曾經是大陸最直言不諱的人物之一,針對此次烏龍事件他沒有在微博上發布任何評論。這種沉默意義深遠,對於一個公眾人物來說,他的網路言論本身就是他存在的意義和延伸(看看川普的例子)。當一個人不再網路出聲的時候,雖然他還活著,還在做事,至少他的一部分已經「消失」了。

(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資訊與決策科學研究所教授)